【名家課堂】丁衛軍執教《背影》

課堂節錄

節錄一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下面來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

禍不單行滿院狼藉慘淡

(學生齊讀。教師抽學生來解釋詞語。)

師:誰來說說朗讀後的感受?

生:慘淡。

師:是的,老師讀了以後感覺有一種說不出的滄桑感。作者爲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我們看大屏幕,看看作者自己是怎麼說的。

(課件出示)

朱自清: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來信的那句話。當時讀

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湧。

師:是因爲父親的一封來信。作者所引的信中的那句話,在文中的哪

裏?請畫出來。(學生圈畫)大家一起讀。(師深情範讀)

師:身體平安,又何來膀子疼痛?只是“舉提筆”之不便,又何來“大去之期不遠”呢?父親到底想和兒子說什麼呢?

生:要兒子儘快回去看看他

師:很有道理,作者讀了這些以後,也是淚如泉湧。作者在文中是怎麼寫的,一起讀讀看。

生:(齊讀)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節錄二

師:父親“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一下子激起了作者對父親的回憶,那“最不能忘記的背影”是在哪裏看到的呢?文中是怎樣具體描寫的?請圈畫出來,讀一讀。

(學生在文中圈畫,自讀。)

師:大多數同學畫好了。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

生: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珊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師:這位同學找得很準確。這是父親在浦口車站爲“我”買橘子時的背影。大家細細地讀,進行圈畫、批註,說說你關注了哪些詞語,爲什麼?

生:我關注的是“蹣跚地走”“慢慢探身”,這“蹣跚”“慢慢”寫出了父親對兒子的愛。

師:從這兩個形容詞裏怎麼讀出了父親的愛呢?似乎還沒讀到詞語的內部去。還有同學關注這兩個詞了嗎?

生:蹣跚是指走路搖擺的樣子。父親年紀大了,又略顯肥胖,所以腿

腳不靈活,走路搖擺,動作緩慢,加上鐵道邊難走。儘管如此,父親還是

堅持去給兒子買橘子,這裏面滲透着父親的深愛。

師:很好。這樣的品讀,就讀出了當時父親買橘子時的情景和情感。

品析詞句就要學習這樣的方法,不能籠統地套。好,繼續。

生:黑布、深青布,從這兩個布字裏,可以看到父親當時生活的艱難

師:不錯,這位同學關注了父親的外貌。好。我們來讀讀大屏幕上的內容,看看丁老師的修改,與你們關注的有哪些不一樣

(課件出示)

我看見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馬褂,棉袍,走到鐵道邊,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攀着上面,再向上縮;他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師:誰來說說?

生:老師讀得更仔細。攀着上面的兩手和向上縮的兩腳,您給去掉了。

師:你讀得也仔細哦。爲什麼不能去掉?

生:它們說明父親很努力。

師:我們想象一下年老、肥胖的父親當時的情況,感受到他真的已經用盡全力了。

生:還有外貌部分的“黑”字。從黑字中可以讀到父親在守孝,所以色彩灰暗。

師:小帽、棉袍、馬褂可以說是當時男人的正裝。可是父親不顧這些,去爲兒子買橘子,一門心思在兒子身上。父親爬月臺之艱難,甚至狼狽,都可以說是一種父愛的深沉。其實,這裏的“背影”也被賦了另一種深刻的象徵意味,那就是父親無休止的奔波和說不盡的辛勞的身世。

節錄三

師:父親“大去之期不遠矣”,對作者而言不是一種將要到來的訣別嗎?文章開頭作者淡淡地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不相見”是不能見,還是不願見?我們來看一個資料

(課件出示)

1915年,朱自清父親包辦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25年,朱自清父親寫信給他: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在淚水中完成了《背影》王君:《生之苦痛與愛之艱難—背影再讀

師:原來父親來信的背後,遮遮掩掩之間,隱藏着父子之間的一場“情感戰爭”。大家想想,這封信,是父親在幹什麼?對,是父親在向兒子求和。這裏是兒子勝利了嗎?其實,沒有什麼勝者和敗者。作者讀到信淚如泉湧,是一種什麼情感?

生:對父親的理解。

師:對,父親能主動求和,“我”這個做兒子的卻不能。真的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待”嗎?再來看資料。

(課件出示)

朱自清是懷着羞愧、傷悲、感恩等複雜的情感寫作《背影》的,作者寫《背影》其實用情極深、用力極猛。短短一篇《背影》裏有悠長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後的故事更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真實的一面。作者的懺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淚。

倪文尖:《背影何以成爲經典?

師:八年之後,作者也已爲人父了。重新看父親的時候,作者就多了一份理解。請一位同學讀第七小節的開頭部分。

生: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惦記着他的兒子。

師:除了教材的旁批(“老境”和兩個“惦記”),還應體會兩個“自然”的意味。與父親的恩怨,只是淡淡地一筆“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筆法含蓄、簡約。寫得多的還是對父親老境的那種隱隱的痛以及對父親的愛所以作者最後說了什麼?齊讀最後一句!

生: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師:你讀出了什麼?

生:兩個感嘆號,飽含作者想見父親的深情

師:從不相見到何時才能相見。一聲嘆息,兩個感嘆。說不完的別離,

言不盡的滄桑。所以讀《背影》要結合當時的社會和家庭背景來讀,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

《背影》所傳達出來的“滄桑感”是沉重的,它潛隱在作品的字裏行間。《背影》寫的是一個時代和家庭的“大背景”下的人物的“小背形”。

陳日亮:《背影>裏你讀出多少“背影”》

師:1928年朱自清的父親讀到了這篇文章。據朱自清的弟弟朱國華回憶說,當父親一字一句讀完《背影》時,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子和解了。

師:這篇文章就讀到這裏,也許我們真正讀懂還要等我們爲人父母之後。臺灣作家龍應臺這樣說一

(課件出示)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目送》

師:建議大家課後讀一讀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或許會幫助你們讀懂《背影》。下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