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随记

刘老师《珍藏》作文指导课是一堂朴实的、有针对性的,有一定时效性的作文指导课。

首先,刘老师作文的选点基于学生的学情。这是一节作文指导课,课前让学生写了100字作文提纲。

根据学生写的提纲,学生在作文的审题、选材上问题都不明显,最主要的问题是情节缺少波折,大部分孩子缺乏叙事技巧,难以表现出作文要求中“要表现出‘物’所承载的丰富情感”。

所以,刘老师把这节作文指导课的内容定位为通过增加故事的曲折性,让故事更加感人。

这种从学生学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的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刘老师的这节作文指导课的整个设计流程依托学生课堂的生成,显得朴实、真切、自然。

“我姥姥本子”的故事来自于学生的提纲,连缀关键词的动词的选择和比较,都来自于学生,说故事更是学生课堂思考的结果,补故事是学生对波折认识后水到渠成的创作呈现。

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的推进依托学生的回答和思考,这对老师来说,是一大考验。

再次,刘老师在课堂上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作文的“读者意识”。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时应该考虑到读者的存在。我们绝大多数的学生写作文是没有读者意识的,他们很少会考虑到读他文章的对象,更少考虑到读者读他文章的感受。

在“猜故事”环节,在学生填了一系列动词之后,老师发问:假如每个故事后都有一个故事,你最想听哪一个故事?这就是有意识培养学生作文的读者意识。

如果我们每一个学生在拿到作文题,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以及在选定材料后进行剪裁和组合的过程,能考虑到读者的群体,读者的心理,那时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不少。


听了刘老师的课,结合自己平时的作文教学和思考,谈一点我的思考:

去年年底我申报了一个个人课题:《生活化写作教学的探究》,所谓“生活化”写作,就是真实、真切、真情实感地表现生活,表达感受与思考。我认为这才是写作的最本真的目的。

这篇作文的要求也很明确:写一篇回忆性散文,不是小说。

刚开始,刘老师让学生课前审题,选材,自拟提纲。

我相信学生上交的故事梗概大部分还是来自于生活的,但经过全班同学想象力的发挥,最后成稿的文章,的确情节曲折了,或许也更吸引人了,但是不是这样的文章已经背离了作者当初生活的真实?

我认为我们指导学生把散文写得更有可读性,更打动人,不应该教学生如何编故事,造情节。

应该从真实材料的剪辑,材料呈现的方式,描写着力点的定位以及情感渲染上努力,这些点做好了,文章自然能生动感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