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南潯張靜江:“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

孫中山寫對聯送給張靜江: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

當然,這詩不是孫中山原創,是改了古人的詩。

唐末「黃巢之亂」後,大批中原人為了躲避戰亂,舉家遷徙到南方地區,在北方遊歷的著名詩僧貫休也因此回到了浙江老家。為了得到吳越王錢鏐的引薦,貫休為錢鏐寫了一首名為《獻錢尚父》的詩詞,錢鏐看後雖然十分欣賞,但是嫌棄「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的「十四州」太過小氣,想要讓貫休改成「四十州」。貫休以為這樣做不符合吳越國的現實疆域,因此毅然選擇拒絕了錢鏐的改字請求,然後飄然入蜀。

張靜江(1877年9月19日—1950年9月3日),譜名增澄,又名人傑,字靜江,別署飲光,晚年又號臥禪,浙江吳興縣(今浙江湖州)南潯鎮人, 中國近代政治家,與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並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張靜江出身江南絲商巨賈之家,早年因病成跛足,人稱「張蹺腳」。 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結識孫中山先生後便開始對孫中山先生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孫中山先生稱他為「革命聖人」。後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其主持建設委員會工作,蔣介石稱他為「革命導師」。


光緒三年(1877年),張靜江出生,出身江南絲商巨賈之家。張靜江在離開家鄉南潯之前並不出名,只是一個富家子弟,但他行俠仗義,深受鄉人誇獎。由於南潯張家資產頗大,是南潯「四象」之一。南潯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隻小金狗」的諺語,據《湖州風俗志》載:「象、牛、狗其形體大小頗有懸殊。以此比喻各富豪聚財之程度,十分形象。民間傳說一般以當時家財達千萬兩以上者稱‘象’,五百萬兩以上不足千萬者稱‘牛’;一百萬兩以上不足五百萬兩者叫‘狗’。」張家與張靜江的外祖父龐家均被列為「象」。而其祖父張頌賢與外祖父龐雲鏳,「均為絲商巨賈,個性又都開朗豪爽、冒險進取、熱心公益,人傑(張靜江的字――引者注)自幼受薰陶」,兩人對張靜江一生的影響很大。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8月,張靜江與孫中山在赴法的輪船上相遇,之後便成為終身摯友,一直為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籌資助款。當孫中山在東京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之時,發行《民報》作為其機關刊物,在東京留學生中,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與此同時,為與東京的《民報》遙相呼應,在歐洲宣傳中國革命的思想,使留學歐洲的中國學生瞭解革命,贊助革命,張靜江聯合吳稚暉、蔡元培、李石曾、汪精衛、褚民誼等人在巴黎發起成立「世界社」,同時創刊發行《新世紀》週刊,緊密配合國內外的諸多革命報刊,大力宣傳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主張,讓世界從輿論上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3月,在胡漢民等人的主持下,張靜江在新加坡加入同盟會,之後便積極介紹浙江南潯的富豪們加入到革命的陣營中,如將大哥張弁羣(上海通運公司總經理)、舅父龐青城(上海中國銀行董事)等人介紹給孫中山,併發展成為同盟會會員。民國成立之前,浙江南潯加入革命隊伍者大多數為「四象八牛」成員。這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提供了一定的經費來源。這一時期,張靜江不但在經濟上支持革命,而且還資助革命者創辦革命報刊,宣傳革命思想,1906年6月創辦《新世紀》週刊,積極宣傳無政府主義即為一例。

民國初年

中華民國成立後,由於嚴峻的財政經濟形勢,使南京臨時政府舉步維艱,難以維持,此時張靜江等人帶頭以商人名義捐贈鉅款,使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財政緊張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此舉令孫中山大為感動。孫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曾經將浙江南潯鎮宣佈為「南潯市」,可見南潯對孫中山的影響之大。[2]為了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民國三年(1914年)7月8日,孫中山在日本籌建中華革命黨,並任命張靜江為財政部長,為此孫中山曾言:「張原屬富豪出身,黨內財務,唯張所為」,可見張靜江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當時因張在巴黎籌款,無法執行公務,由財政部副部長廖仲愷代行其職,但他卻始終將為革命籌款作為最緊要之事,如在1915年1月26日致楊壽彭的信中說:「因軍事緊急,不可有一日之差,如各處有款源匯濟,則急轉輸策應,無澀滯之患,一切進行當能如意也」,足見張靜江為革命籌款的急切心情。袁世凱死後,回國開辦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與蔣介石交往密切,曾是蔣介石加入中華革命黨的監誓人。

1920年2月4日,張靜江又遵照孫中山之命到上海創辦證券交易所,繼續為革命籌措經費,這樣使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一步步地渡過難關。由於張靜江對革命的巨大貢獻,1924年1月在國民黨「一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之後在大革命時期,張靜江在中國政治舞臺上非常活躍,成為顯赫一時的國民黨著名人物。1923年,張靜江因病在南潯家中休養,孫中山聞訊,特薦留德名醫李其芳為其做電療。他在推薦李其芳醫生的信上,曾勸說張靜江休養身體好轉之後繼續為國盡力,為黨做事,並說治好張的病「不止是你一人之幸,實為國民黨之大幸」,並親書「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的一副對聯讓人送到浙江南潯張靜江府上,張在孫中山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由於張靜江為革命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從經濟上無償捐助革命,默默無聞,為革命盡心盡力,孫中山便稱張靜江為「革命聖人」,並手書「丹心俠骨」四字相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