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書摘

真正的原則意味着我們會把重要的目標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時間,意味着在判斷力最佳的狀態做出突破。

人們是如此的相似,又是那樣的不同。

你將更能認清自己的本質、內心深處的價值觀以及個人獨特的才幹與能耐。凡是秉持自己的信念而活,就能產生自尊自重與自制力,並且內心平和。你會以內在的價值標準,而不是旁人的好惡或與別人比較的結果,來衡量自己。這時候,事情對錯與別人是否發現無關。

你還會意外地發現,當你不再介意別人怎樣看你時,反而會去關心別人對他們自身、對他們所處環境以及與你關係的看法。你不再讓別人影響情緒,反而更能接受改變,因爲你發現有一些恆久不變的內在本質,可以作爲支柱。

得之太易者必不受珍惜,唯有付出代價,萬物始有價值。

“積極主動”即採取主動,爲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爲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做決定。積極主動的人是改變的催生者,他們屏棄被動的受害者角色,不怨天尤人,發揮了人類四項獨特的真賦——自我意識、良知、想象力和獨立意志,同時以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積極面對一切。他們選擇創造自己的人生,這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

沒有正確的生活,就沒有真正卓越的人生――戴維·斯塔·喬丹

要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要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

歸根到底,我們的本質要比言行更具說服力,這個道理人大都懂。有些人是我們絕對信任的,因爲我們瞭解他們的品德,不論他們是否擅長交際,我們就是信任他們,而且能夠與之合作順暢。

“思維方式”從廣義上來講,是指我們“看”世界的方法,主要指我們的感知,理解與詮釋。

條件作用對人類認知和思維方式的強大影響力。家庭、學校、教堂、單位、朋友、同事以及流行思潮,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着我們,左右着我們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行爲與態度的源頭,脫離了這個源頭的言行就是表裏不一,言不由衷。如果你認爲那是一位少婦,自然想不到扶她過街,因爲你對她的態度和行爲必定出自你對她的看法。由此就凸顯了個人魅力論的一個基本缺陷,即僅僅改變表面上的行爲與態度,卻忽略作爲源頭的思維方式,那麼改變的成效一定有限。

“思維轉換”一詞由托馬斯·庫恩在他的經典之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最先提出。庫恩在書中闡釋,科學研究的每一項重大突破,幾乎都是首先打破傳統,打破舊思維、舊模式才得以成功。

不論思維轉換的結果是否積極,過程是否漸進,都會讓我們的世界觀發生改變,而且改變的力度驚人。不論思維方式是否正確,都會決定我們的行爲和態度,並最終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

如果我們只想讓生活發生微小的變化,那麼專注於自己的態度和行爲即可,但是實質性的生活變化還是要靠思維的轉換。

原則不是價值觀。一羣惡匪可以有相同的價值觀,但卻違背了良善的原則。唯有尊重正確原則,才能認清真相。一個人的思維方式越符合這些原則或者自然法則,就越能正確而高效地生活。比起爲改變態度和行爲所做出的努力,正確的思維方式對於個人和人際關係效能的影響要大得多。

承認自己的無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

人的行爲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一時的行爲,而是習慣。——亞里士多德

品德實質上是習慣的合成。俗語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爲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着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着我們的成敗。

阿波羅11號的月球之旅,讓我們親眼目睹了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的奇觀,令人歎爲觀止。但前提是宇宙飛船必須先擺脫強大的地球引力,爲此在剛升空時的幾公里消耗的能量比之後幾天幾十萬公里旅程消耗的能量還要多。

習慣也一樣有極大的引力,只是許多人不加註意或不肯承認罷了。要根除做事拖省、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或自私自利這些相深蒂固的不良習性,僅有一點點毅力、只做一點點改變是不夠的“起飛”需要極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脫離了引力的束縛,就會迎廣闊的自由天地,創造出高效能生活所必需的凝聚力和秩序。

習慣定義爲“知識”、“技巧”與“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知識是理論範疇,指點“做什麼”及“爲何做”;技巧告知“如何做”;意願促使“想要做”。要養成一種習慣,三者缺一不可。

改變習慣的過程很難受,畢竟習以爲常的事物比較能給人安全感。但爲追求一生的幸福與成功,暫時犧牲眼前的安適與利益,也是值得的。經過一番努力與犧牲所換來的果實,將更爲甜美。

生理上無法獨立的人需要別人幫助;情感上不能獨立的人,其價值和安全感都來自他人的看法,一旦無法取悅別人便會極度沮喪;智力上無法獨立的人需要他人幫忙思考和解決生活中的大小問題。

相反地,生理上獨立的人可以自食其力;智力上獨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想象、思考、創造、分析、組織與表達的能力;情感上獨立的人信心十足,能自我管理,不因他人好惡而影響自我價值評價。

人性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環境選擇迴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的環境。採取主動不等於膽大妄爲、惹是生非或滋事挑釁,而是要讓人們充分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創造條件。

生而爲人,如果也像動物一樣,只聽命於本能及後天環境的影響,發展自然極其有限。但若能加以鍛鍊和開發,則會在不同程度上實現我們獨具的人類潛能,在刺激與迴應之間自由選擇就是我們最大的能力。

個人行爲取決於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積極主動是人類的天性,即使生活受到了外界條件的制約,那也是因爲我們有意或無意地選擇了被外界條件控制,這種選擇稱爲消極被動。這樣的人很容易被自然天氣所影響,比如:風和日麗的時候就興高采烈;陰雲密佈的時候就無精打采。而積極主動的人則心中自有一片天地,無論天氣是陰雨綿綿還是晴空萬里,都不會對他們產生影響,只有自己的價值觀纔是關鍵因素。

積極主動的人理智勝於衝動,他們能夠慎重思考,選定價值觀並將其作爲自己行爲的內在動力;而消極被動的人則截然相反,他們感情用事,易受環境或條件作用的驅使。但這並不意味着積極主動的人對外界刺激毫無感應,只不過他們會有意無意地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來選擇對外界物質、心理與社會刺激的迴應方式。

聖雄甘地曾經說過:“除非拱手相讓,否則沒人能剝奪我們的自尊。”可見最刻骨銘心的傷害並非悲慘遭遇本身,而是我們竟然會放任這些傷害戳刺在我們心上。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於“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擴張和成長。反之,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於“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疇的事情不放,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並不斷爲自己的消極行爲尋找藉口。錯誤的焦點產生了消極能量,再加上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響圈日益縮小。只要我們的焦點在關注圈,就等於是允許自己受制於外界條件,自然就不會主動採取必要措施來推動積極變化。

積極的做法應該是“由內而外”地改變,即先改變個人行爲,讓自己變得更充實,更具創造力,然後再去施加影響,改變環境。

實際上傷我們最深的,既不是別人的所作所爲,也不是自己所犯的錯誤,而是我們對錯誤的迴應。

影響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諾與信守承諾的能力。積極主動的本質和最清晰的表現就是對自己或別人有所承諾,然後從不食言。

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影響圈內,從各種小事開始,許下承諾並予以兌現。學會做照亮他人的蠟燭,而不是評判對錯的法官;以身作則,而不是一心挑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事端。

對於別人的缺點,不要一味指責。別人是否履行職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態度。如果你一直認爲問題“存在於外部”,那麼請馬上打住,因爲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問題。

當我看到王者與其廢默者的墓碑並肩而立,生前爲不同觀點脣槍舌戰的文人墨客的遺體相鄰而居,不禁感到那些內證、派系鬥爭、人間是非的渺小。

牢記自己的目標或者使命,就能確信日常的所作所爲是否與之南轅北轍,並且每天都向着這個目標努力,不敢懈怠。以終爲始說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這樣不但可以對目前處境瞭如指掌,而且不至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誤入歧途,白費工夫。

“以終爲始”的一個原則基礎是“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造,然後付諸實踐,即體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創造。

管理是正確的做事,領導則是做正確的事。

成功,甚至求生的關鍵並不在於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於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確,因此無論在哪個行業,領導都重於管理

我相信爲人父母者也難免會走人類似的管理誤區,只想到規矩、效率與控制,忽略了目的、方向與親情。個人生活中的領導意識則更爲圓乏,很多人連自己的價值觀都沒有搞清楚,就忙於提高效率,制定目標或完成任務。

你可以把個人使命宣言稱爲個人憲法。對於個人來說,基於正確原則的個人使命宣言也同樣是評價一切的標準,成爲我們以不變應萬變的力量源泉。它既是做出任何關鍵抉擇的基礎,也是在千變萬化的環境和情緒下做出日常決策的基礎。只要心中秉持着恆久不變的真理,就能喫立於動盪的環境中。因爲一個人的應變能力取決於他對自己的本性、人生目標以及價值觀的不變信念。確立了個人使命宣言之後,我們就能隨機應變,不必帶着成見或偏見來對事態妄加推斷,也不必因循守舊地給各種事物定性分類,這樣自然能保持一份安全感。

休太長的假,看太多的電影或電視,打太多的電子遊戲,長期無所事事,都等於浪費生命,無益於增長智慧,激發潛能,增進安全感或指引人生,只不過製造更多的空虛而已。

當然,我們也並非無所不知。我們對正確原則的認識和理解受限於我們對自己和世界本質的瞭解,也受到時下流行的與原則相背離的哲學和理論的影響。我們的侷限性是可以逐步改善的。理解成長的原則可以讓我們在尋找正確原則的時候充滿自信,相信學得越多,就越能以正確的視角更清楚地觀察世界。原則不會改變,但我們對原則的理解可以改變。

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行動,但無法選擇行動的後果,拾起手杖的一頭,也就拾起了手杖的另一頭。

無論如何,使命宣言是個人的根本法則,基本人生觀,也是衡量一切利弊得失的基準。

人的大腦可分爲左右兩部分,左腦主司邏輯思考與語言能力,右腦執掌創造力與直覺。左腦處理文字,右腦擅長圖像;左腦重局部與分析,右腦重整體與整合。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說:善用榔頭的人往往認爲所有的東西都是釘子。

格雷說:“成功者能爲失敗者所不能爲,縱使並非心甘情願,但爲了理想與目標,仍可以憑毅力克服心理障礙。”克服這種心理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和使命,要有習慣二中所明確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觀,內心要有燃燒的激情,讓自己對所有其他不相關的事情大聲說“不”。克服這種心理還需要有獨立意志,願爲自己所不願爲之事,能夠做到在特定時刻始終堅持自己的既定價值觀,不屈服於一時的衝動和慾望。這種能力會讓你成爲一個誠信的人,讓你忠實於自己積極的第一次的創造。

第二象限事務包括建立人際關係、撰寫使命宣言、規劃長期目標、防患於未然等等。人人都知道這些事很重要,卻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輕。能夠平衡產出和產能的關係,將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是並不緊迫的事務上,即第二象限事務,完成這些活動能夠提高個人的處事能力。第二象限事務因爲重要,纔會使生活大爲改觀,卻因爲不夠緊迫,所以受到忽略。但是隻要我們立即着手進行,效能便會大爲增進。

對人不可講效率,對事纔可如此。對人應講效用,即某一行爲是否有效。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列出來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全都屬於第二象限事務的活動,每一個習慣都針對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你能夠將這些習慣應用到日常實踐中的話,我們的生活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理解他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礎。人如其面,各有所好,只有瞭解並真心接納對方,纔可以增進彼此的關係。

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節,如忽視禮貌、不經意的失言,最能消耗情感賬戶的存款。在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正是這些小事。人的內心都是極其柔弱和敏感的,不分年齡和資歷。哪怕是在最堅強和冷漠的外表下,也往往隱藏着一顆脆弱的心。

無條件的愛可以給人安全感與自信心,鼓勵個人肯定自我,追求成長。由於不附帶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牽絆,被愛者得以用自己的方式,檢驗人生種種美好的境界。不過,無條件的付出並不代表軟弱。我們依然有原則、有限度、有是非觀念,只是無損於愛心。有條件的愛,往往會引起被愛者的反抗心理,爲證明自己的獨立,不惜爲反對而反對。有條件的愛反映出愛人者不成熟的心理,表示其仍受制於對方。

事實卻證明,問題反而是促進和諧的契機。因此,我認爲在互賴關係中,問題就代表機會——增加情感賬戶存款的機會。如果父母能把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看作聯絡感情的機會,而不是麻煩和負擔,那麼兩代人之間的關係就會大大改善,父母會更願意,甚至是迫切地理解並幫助孩子。當孩子帶着問題來求助時,父母不會大呼“天啊,又怎麼了!”而是想:“瞧,我又有機會幫助孩子了,我們的關係會更進一步。”於是交流成了促進感情的工具,而不是簡單的敷衍。當孩子感覺受重視的時候,親子之間就建起了一座愛與信任的堅實橋樑。

在相互依賴的環境裏,任何非雙贏的解決方案都不是最好的,因爲它們終將對長遠的關係產生這樣那樣的不利影響,你必須慎重對待這些影響的代價。如果你無法同對方達成雙贏的協議,那麼最好選擇放棄。――不能雙贏就好聚好散。

“成熟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時又能體諒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這是赫蘭德·薩克森年。雙贏模式要求你不但要溫和,還要勇敢,不但要善解人意,還要自信,不但要體貼敏感,還要勇敢無畏。做到這些,在敢作敢爲與善解人意之間找到平衡點,纔是真正的成熟,這是雙贏的基礎。

聽、說、讀和寫是最基本的溝通方式,也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多偏向讀寫說的訓練,可是從來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去聽。

大部分人在聆聽時並不是想理解對方,而是爲了做出迴應。這樣的人要麼說話,要麼準備說話,不斷地用自己的模式過濾一切,用自己的經歷理解別人的生活。

移情聆聽是有風險的。只有當你做好了被對方影響的準備,才能深入到移情聆聽的階段,而這是需要足夠的安全感的,因爲這時候的你會變得很脆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很矛盾,因爲在影響對方之前,你必須先被影響,即真正理解對方。

我們在聽別人講話時總是會聯繫我們自己的經歷,因此自以爲是的人往往會有四種“自傳式迴應”的傾向:

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的隱私。

好爲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自以爲是——根據自己的行爲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爲與動機。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纔有收穫。

遠東地區有語句哲言:我們不應單純地模仿大師的言行,而應該追求大師所追求的。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鍊自己,因爲生活與服務人羣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歌德說:“以一個人的現有表現期許之,他不會有所長進。以他的潛能和應有成就期許之,他定能不負所望。”

淫穢、粗俗或色情的東西會使我們的靈魂陷入黑暗之中,削弱我們的判斷能力,不再關心是非對錯,只在乎自己是否會被“社會良知”揭發。哈馬舍爾德說過:“把玩內心獸性的人,早晚會變成真正的野獸;整天弄虛作假的人,終將失去獲得真理的權利;暴虐成性的人,頭腦的判斷力會日益減退。如果真的要保持花園整潔,就不能讓雜草有立足之地。”

爲了不斷進步,我們必須學習、堅持、實踐——再學習、再堅持、再實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