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會是我的上限呢?(二)

——接上篇

簡書最近成了我的一個思考營地,總覺得:把所思所想寫下來,纔會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里程碑,想法在大腦裏的堆積,久而久之,晃晃腦袋就會和其他的想法發生化學反應,或者一溜煙兒就沒了,感覺還在,想法卻淡忘了,怪可惜的。

當然這是有跡可循的,按照我自己經驗,我的好多想法就是這麼沒的。

既然是我的營地,便沒有特別考慮一次寫作的完整性和可讀性,想到哪就是哪了。


上篇文章寫到我對小事件的關注和對自己的習慣性忽視,其實這些點決定了我內心的小格局,那麼,這和我的上限有什麼關係呢?

是有關係的。似乎,父母家人對我不尊重的態度讓我特別想要證明自己,這就構成了我上限之下的內容。在小事件上的證明是很快的,很快得到自以爲是的喜悅,向父母訴說的快感,這快感的來源一直存在,只是我以前沒有去追溯。

父母,他們有他們的痛苦,他們有他們羨慕和嫉妒的事,我只是不希望他們成爲那樣的人,我希望他們能真正地對自己好以及對自己的孩子好。我的喜悅同樣來自於內心的疑問:我是否讓他們好過一點了呢?我是否終於讓他們自己擁有了一個值得驕傲的人或事情了呢?

如果他們有一個笑容和一個肯定,那必然會讓我以爲我做到了一點點,這是很有讓人難以理解的成就的!

但是很可惜沒有,肯定的時候也只是默默地聽卻不說話,沒有笑容,很嚴肅,沒有正面表達,更別說表揚。關於這些,我也從沒有過正面的思考,所以不明白自己的糾結、苦惱、自責、喜悅、快感都來自哪裏。這一切來自於我的本能反應。所以,我一直以爲的父母的錯,並不是完全由他們造成的,不管人是否相信,根源在於認爲有問題的那個人——也即是我,從《親密關係》的理論來看,一個人該爲他自己的一切負責,而愛會填滿空出來的部分。

這又涉及到他們對我的忽視,致使我有做成一件事情的喜悅感,同時也有未達成目的失落感,又想快快的證明自己,又是執着於小事去試探和證明,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我的悲劇。

難道這就是我的上限了嗎?不是的,我深知這一點,因爲在我的觀念裏,我做的這些並不是爲我,而是爲了他們(客觀來說,這只是我一個人潛意識的自導自演)。而我認爲一個人上限是爲了她自己所做的事情(同樣僅僅是自己做的定義),我的還沒出現,它有待我的探索和發掘,將是我想法的實現。

不過,家庭作爲我最初的搖籃,我的父母並沒有教育我要如何去完整地做一件對自己來說都耳目一新的大事,也即是突破自我的侷限,或許是因爲我的父母都是保守的一類,但每個人的成長途徑都是不一樣的,哪怕是父母的子女,都無法複製同樣的童年,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世界才註定是必然。

而“突破”雖然我一直渴望的,也是我曾經無比盲目的,我不僅要照顧好自己,還要全面利用好資源發展自己,學會那些父母沒有教過我的事情,甚至成爲他們眼中的異類,忍受他們沒有言語的別樣的目光,做他們想做卻沒做、看不慣、沒做過、他們嘴裏別人才做過的事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