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9個人裏就有1個人捱餓——這不是一篇“雞湯”文……

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世界72億人口裏,約有8億多人捱餓,換算下來就是,平均9個人裏,就有1個人飽嘗飢餓之苦。

這是今天一一親眼在中央電視臺看到的新聞,數據的真實性並不需要去質疑。有人看到這個標題,可能以爲我會說一些“雞湯”,比如“人要知足、知足常樂、比你苦的人其實還有很多”這一類的安慰劑。

但是我並不會這麼做,我覺得這類新聞、這類數據的看法,應該對我們起到的,並不是“自我安慰”的作用,而是發自內心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

1 “飢餓”這個詞,其實是個恐怖的詞

聯合國對於飢餓的標準,絕對不是你每天中午飯前的那種感覺,真正的飢餓,我估計絕大多數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們,從來就沒有見識過,更不用提那些非洲國家了。

我記得有一張非常瘮人的、後來得到了普利策獎的新聞照片,具體照片我就不放了,免得通不過審覈。

照片上是一個非洲嬰兒,骨瘦嶙峋,旁邊,則是一隻看上去虎視眈眈的禿鷲。

飢餓在我們國家,其實也曾經存在多次,比如古代的饑荒,乃至新中國成立前後,曾經也鬧過,馮小剛的電影《1942》就是拍攝的當時真實情況。

飢餓,到底是種什麼感覺?

我曾經爲了減肥,試着連續3天只喝水以及食用極少量的蛋白質和維C,當時我真的出現了莫名的幻覺,這種幻覺又不是完全的不知情,就介於真實之間,渾身開始發酸,極其難受,何況我這還是攝入了一點基本的維持循環的營養的。

而那些真正處在飢餓世界中的人們,不僅要捱餓,這些地方,一般衛生狀況也極其差,沒有攝入,就沒有抵抗力,瘟疫如影隨形。

這個世間的悽苦,你再去誇大的描寫都不爲過,因爲真實的情況,永遠超過語言和文字的表達。

2 數據,不是讓你“自我安慰”的

這是一種怪現象,也是一種自然現象。

說它怪,是因爲別人的悽苦,你首先卻拍拍胸口,暗自“慶幸”自己——“還算好”,這種心態,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過之而無不及。

說它自然,是因爲,說穿了,人都是利己的動物,絕大部分至少內心深處都是自私的,這沒有什麼不能承認的,事實就是如此。

當你正處於某種困境中,突然看到了這麼一條新聞,你聯想到:唉,其實比我慘的人多得是,我還是應該知足一點。

從某種程度說,這種聯想,倒也緩解了你的惆悵,你也沒有去影響別人,更談不上惡不惡,確實也挺自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紓解苦悶的方式。

但是,一一卻發現,至少在我周圍,同事、同學乃至一些長輩,經常也會拿此類數據說事,這種習慣性的“自我安慰”,則是一種並不很好的現象。

長此以往,你越來越懶於奮鬥、積極,甚至因此,你也趨近於這些因爲客觀原因捱餓的人們,墮落於深淵。

3 面朝苦難,心懷敬畏

說說這條新聞,對於一一來說的真實想法吧。

我首先是感恩,感恩我的家庭,也感恩自己,家庭還算小康,支撐着我讀書、成長,感恩自己,一路拼搏,到現在多少還能過上“車釐子自由”的小生活。從小到大,確實也沒有體會過捱餓。

但是除此以外,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內心的震撼,我確實不曾想到過,這個世界上,原來飢餓的佔比如此之高,世間的疾苦,第一次在我腦海裏形成了非常真切的印象。

我並不知道,我自己能夠對此做些什麼,顯然我也沒有能力爲這件事情奉獻出什麼,或者說,也無從着手,但是我至少產生了憂患意識。

有人說,人生在世,何不及時行樂,何必去自討苦喫、去關注民生疾苦,你也無能爲力啊,我承認這種想法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並不認同人生不應該有憂患意識。

不是說,我們要刻意去營造“憂患”,本來過得好好的,非要去強行“受苦”,但是我們要時刻對周遭,無論是自然還是生命還是事業還是他人,保持敬畏之心,我們雖然沒有患難,但是我們有面對患難的心理準備,我們有勇挑重擔的勇氣,即便我們無能爲力,人生的價值也是從自我的實現上獲得的。

這些是我的想法,你完全可以繼續你的“自我安慰”,我並不反對,我覺得其實也是一種活法,我只是表達出我個人對於苦難的看法,也謹以此來向那些真正投身於國計民生大事業的人們的致敬!

徒步看天下

歲月拾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