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學會任何一種外語》第二部分總結

學習外語除了先建立好正確的思維之外,接下來便是開始行動。

如何行動便成了我們接下來的主題,我們需要準備什麼。

首先,我們不要着急開始做,我們要想想該做些什麼更夠使我們的行動更加有效率,更有持續性。

努力並不難,難在堅持,能夠持續做下去,纔是我們的目標。

故而,我們要掌握任何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先認識核心原則是最正確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能讓我們知道正在使用的措施和方法是否準確。

書中提出了五項學會外語的核心原則

原則一:從和你有密切關聯的外語內容學起

原則二:把外語當成溝通工具

原則三:理解了含義,自然能獲得外語

原則四:生理訓練爲主

原則五:掌握好心理狀態

任何對於我們有重要意義的事情或信息,自然會高質量的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並快速記住。尋找意義是學一門外語的第一步,無論什麼資料,應當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有建設性幫助的內容進行學習。

總之,我們的第一步是需要找到我們與一門外語之間的重要關聯。以此,爲我們後續學習提供穩固的基臺。

找到關聯之後,我們還要明白我們與外語之間是什麼關係,爲了什麼,簡而言之,即方向。

語言的本質是工具。

我們創造並使用語言的目的就是爲了方便溝通,無論口頭還是書面,本質上就就爲了得到溝通的效果。

儘管這些我們都懂,但爲了鞏固這樣的思維方向,我們必須要再提一遍,且書中還給出了把外語當工具的幾點好處。

1、把外語當成工具,會讓你通過“用”來學外語,而不是先學後用。

2、把外語當成工具,會讓你從功能出發,吧形式放在後面學。

3、把外語當成工具,會讓你自然接受多種說法,因此不拘泥於一個“標準答案”。

4、把外語當成工具,可以獲取“反饋”帶來的巨大幫助,因此效果好。

同時,把外語當成科學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體驗,那便是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越在意我們越害怕,越害怕越難開口。

但其實,這些所謂的錯誤只不過是形式上的錯誤,根本不影響溝通效果而已。

正確的態度是先掌握溝通,然後再這個基礎上,一步一步解決形式問題。回想我們的母語學習,也是如此。我們是先學會了聽和說,纔在之後上學校學習拼寫、讀、語法等。

本質上,我們不是要貶低應試教育,或其它的意思,只是希望我們擺正思維,利用這樣的一個規律,結合現有的階梯學術式外語教育,以提高我們在學習外語上的效率,及成功率。

原則三中,只有兩個名詞,一個是可理解輸入,一個是相信。

可理解輸入就是先理解含義,然後下意識自動獲取外語的過程。小孩子不一定直接知道生詞的確切含義,在懂整個上下文的情況下,大概能感覺的到是什麼意思,接觸多次後,明白了意思,自然就牢記了。

另外,相信——相信自己的潛意識學外語的能力。大家學習讀和寫的時候,已經可以先說流利的中文,中文的聽說問題早已在上學之前解決好了。如果你回想自己學中文的過程,我相信你一定會發現,自己是不知不覺學會了很多。

相信自己的直覺。

最後,生理訓練和掌握心理狀態也很重要,外語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訓練大腦神經和外語肌肉以及心理建設,學外語的過程就是一個肌肉訓練過程。

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重中之重就是聽力問題,聽得過程情況決定了我們讀寫及交流,所以一定要用足夠時間鍛鍊耳朵裏的外語聽覺神經。

書中引入了一個概念——聽覺過濾。

科學研究證明,我們的聽覺系統有專門過濾語言音節的部分,對熟悉的語言,大腦的過濾功能會把音節送到思維處理部。但對不熟悉的語言音節,過濾就會把聲音過濾掉,結果是聽不熟悉的語言時,就會感到聲音很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聽什麼。

而練習聽力的前提更是需要把發音練好,這個過程覺不是累積知識的過程,和聽力一樣,它是一個生理系統訓練的過程。爲了練好發音,我們必須練好自己的面部肌肉。

另外要練好外語,除了聽力和發音之外也要故意把外語的條件反應練出來。就像我們在說母語時,能下意識的做出反應,不需要思考,脫口而出。

至於掌握好心理狀態的內容就沒有什麼好談的了,心理狀態和學習效果有着密切關係,儘量讓自己不要處在負面情緒當中,就算產生了負面情緒了,我們也要學會快速的調整自己,不讓自己長時間的陷入其中,影響我們的大腦學習,和消耗不必要的精力。

用深度放鬆的狀態來學習,並管理自己的渴望,不要急躁,學外語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做好持久戰鬥的準備,以及忍受剛開始聽不同的階段。而解決辦法就是“泡腦子”的聽力訓練方法,講自己長時間持續地置身在外語聽力環境當中,讓自己慢慢熟悉外語的節奏,旋律、語感等決定外語學習效果的模塊。

いま、わたしは にほんごを べんきょうします。

がんばで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