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夜市淘到三朵向日葵

幾天前一個夜晚出門逛夜市,買了一把向日葵,帶回家插在灌了水的半透明磨砂杯裏。

這把向日葵共三朵,高矮差異不大,但大小卻有些參差不齊。賣花的女人說,這些花都是剛從昆明拿的,全是鮮花,還沒有完全盛開,等再過幾日,她們就會開得更大。

我高興地把她們放在臥室窗口,想象過幾日開得更大的樣子,儘管這些都是觀賞葵,無論如何也大不了多少,但她們半開半掩的樣子實在令我期待。

一年多前我第一次買向日葵,價錢是這次夜市的三倍,那時因爲高考前體檢全班到醫院去,門口有一家花店,我挑了一朵最大的拿在手上,獨自待了很久。

後來回到學校,這朵向日葵一直放在桌上陪伴着我,直到高考結束離開校園。從新鮮到枯萎,從笨重到輕盈,花的顏色慢慢暗下來,但卻依然閃着金色的美麗的光。

我對那朵乾枯的向日葵懷有許多感情,但她終究被我遺失了,是佈置考場時扔掉了嗎,還是考完回家時落下了?但無論如何,她應該是被留在了學校的,和我高中的記憶一起留在了那裏。

從此我對向日葵有一種更加難以述說的情感,是一種安慰和救贖的感覺。

去年哈爾濱的冬天,是我經歷的第一個真正的寒冬。一天夜晚,我突然很想念向日葵,於是走遍學校附近所有的花店尋找,然而每一個溫室裏都無法找到我愛的花。

我有時在想,如果當時找到了,是不是那個冬天就不會那麼冷了呢?向日葵一定會比暖氣更加溫暖,她閃耀着太陽的光。

向日葵讓花店裏其他的花都黯然失色。

寒假時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其中有一句話是:“她說爸爸就像一株向日葵,會在雪地裏凍死,來年二月需要把他帶走,種在陽光下。”

那時我已回到四川,但沒有暖氣的南方依然很冷,我裹着被子坐在牀上讀到這句時,突然生出許多感觸,好像心裏的一根弦被碰到了。也是因爲這本書,我第一次瞭解到 “雙相情感障礙”。

十五歲的時候,讀到過一位學姐寫的短篇小說,題爲《向日葵》,這是一個有關青春的故事,印象很是深刻,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向日葵的花語——“沉默的愛”。

十五歲的我和十八歲的我有什麼不同呢?向日葵還是向日葵,每年都會有,只是年少時的某些東西再也不會有了。

這次在夜市偶遇向日葵,就好像十五歲第一次知道她的花語、十八歲第一次買到向日葵,對於我來說,都是生命中無法忘記的瞬間。

因爲這三朵新入手的向日葵,於是就趁着興致讀了李娟的《遙遠的向日葵地》,是極接地氣的文字,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大約是其中的四川方言讓我感到親切,而遙遠的新疆又實在有些陌生。但總之是很喜愛的,對那種自然、淳樸的愛。

與此同時,也瞭解到其中的艱辛,種植向日葵的不易,天干地旱、僱蜂傳粉、驅羊趕牛、塵土飛揚……李娟把極其貧乏辛苦的生活寫得那樣有趣,那樣富有靈氣,一切植物、動物、人在她筆下都鮮活了起來,但這背後,真的太多艱難,太多孤獨。

幸而到最後,一切都“金黃黃”的,十分美麗,彷彿付出終於有了回報。

李娟說:“它們遠不止開花時燦爛壯美的面目,更多的時候還有等待、忍受與離別的面目。但所有人只熱衷於捕捉向日葵金色的輝煌瞬間,無人在意金色之外的來龍去脈。”

讀到這裏,我忽然感到慚愧不已,我就是李娟筆下只知道金色絢爛卻不知背後艱辛的人。

三朵向日葵終於還是開始枯萎了,賣花的女人說她們會開得更大,但她們終於還是在開得更大之前就提前枯萎了,水無法養活她們,無法供給她們土地獨有的偉大的能量,她們因爲被販賣而失去了根。

我想,以後還是不要買向日葵了,如果要買,就先買塊能夠供她們生長的肥沃土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