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車

    這個主題的文章想寫很久了,總是提筆缺貨,無法進行。近期得空專門查閱了一些資料,當然主要還是依靠百度、簡書與知乎。

    要談咱中國人的車,我想從買車和用車兩個時期來展開討論,主要討論家用車(運營車輛與特種車輛不作討論)。

    說到買車,相信很多人都有相同經歷,也有許多網絡段子展示過關於買車時關於心理價位和看車過程的差異,比如下面的這幅圖。

    上面這副長圖雖然是個誇張搞笑的段子,但是也反映了目前可以給國人選購的車型價位其實已經非常細分,所以在確定預算的情況下,可選車型基本鎖定在5-8款(這裏暫不考慮二手車)。

    在預算確定好之後,其實還有很多因素是需要考慮的。如:是否首購、品牌、車身類型與尺寸、動力、能源、顏色、配置。(更專業一點的同胞還會考慮各種參數,比如長軸與標軸的選擇,發動機鋼束和動力輸出等,這裏不展開討論)。

    以下數據是引用蜂鳥問卷在2020年初通過1098份問卷的統計結果。

    從數據統計來看,目前集中的購車用戶,年齡集中在21-40歲,恰好就是80、90後,且男性比例佔到7成。未來2-3年首購用戶比例在71.3%,預算在15-30萬超過6成。品牌選擇以合資與自主品牌爲主,意向車型集中在緊湊或中型的汽油三廂車,或許由於路面通過性的考慮,SUV的意向比例也佔到2成。圖中的車內必備配置也是目前許多車型的標準配置。

    蜂鳥問卷的總結是比較貼合目前市場趨勢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從目前的購車趨勢,中青年屬於購車主力,且消費檔次有所升級,因此10年前路上的車型保有量與現在對比,時尚,動力強,品牌是截然不同的。尤其在經濟發達地區,大家的平均經濟水平會更高,選購的車型也更加高端。可以說現在的80、90一代,大家都能開上一臺還不錯的家用車。

    買車的篇幅我先寫到這,下面說說用車方面。

    從我們的新車落地以後,就進入了日常用車。用車方面因人而異,每年的保險費、保養費、油費(電費)、停車費都是每個車主的必須支出,根據用車習慣和地區差異而不同。還有車貸、違章費用、維修費用、過路費、檢測費用等。

    拿一臺20萬的汽車舉例,維修保養費、洗車費及停車費用,算一年7000元。年審、罰款和保險5000元。油費(電費)和過路費,一年大概在12000元。月均養車2000元。

    有些用戶全額買車,如果日常生活支出在2000/月元。養20萬的車月收入需要在5000元以上。

    如果是貸款買車,除了生活費外還需月供3500-4000元,月收入需在9000元以上才能養得起20萬的車子。

    因此如果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養車費用基本佔據年收入的20%-50%,當然也根據每個家庭的收入結構有所不同。這裏還沒討論單身人士,只有一份收入的情況下,養車壓力自然會更大。

    用車的支出狀況其實也要考慮在買車的環節,畢竟用車纔是長期的支出,因此大家要根據收入情況選擇購買的車型。如果買了心儀的車但是養不起,買車反而會拉低了家庭生活質量,並不能獲得當初買車時候想象的幸福與自由。

    買車和用車都跟大家粗略地討論過了,下面我想討論的是我們在日常行車的心態狀態。

    雖然大部分的我們都是經過正規的駕校培訓考證才能上路的,但是在行車規範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好地遵守交通規則,所以在日常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其實是不低的。這裏就涉及大家的心理狀態。比如“路怒症”、“女司機”、“離豪車遠一點”等,都是近10年比較深入人心的概念。

    其實無論男女,買的是什麼檔次的車,在事故面前,我們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當事故發生時,不是破財,就是血災。

    許多年輕人可能開着十幾萬的車,也總會幻想自己是電影動漫裏的賽車手,動不動就會“嘣一個”。因爲對於我們,汽車不僅僅是代步工具,他更多是代表了成就、夢想、自由、幸福。

    想借機在這裏引用電影《流浪地球》的臺詞:“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如今的各位車主,其實更應該把面子放在個人的修養和能力上,而不是放在車子上。車子是門面的事情,但裏子配不上門面,可能就是“窮得只剩下錢”的最好闡釋。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體現我對車的認識有多專業,我也不是汽車領域的從業者,只是習慣了睡前思考,閒時手癢。歡迎指點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