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做官“十不如”

有些事情,你選擇這樣去做或許是好的,也是對的,但如果從更高的標準來要求、來衡量,卻又是不夠和不足的。倘若你選擇更高的標準去做了,事情往往會做得更好,可以達到更理想的預期和效果。這也就是通常人們說的“與其這樣倒不如那樣”。以下十個“不如”,不妨思之選之。

一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相對於那些工作沒激情、生活沒熱情的麻木冷漠的人來說,有豔羨之心的人還是有不少可取之處的。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臨淵羨魚至少說明心沒有死,還是熱的,當一個人站在水邊想得到魚,內心深處有一種希冀、期盼和嚮往,心動了。然而,心動不如行動。《淮南子·說林訓》裏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站在河邊,望着河水裏肥美的活蹦亂跳的魚,卻得不到,徒生羨慕之情,此時此刻還不如回家織張網拿來捕。只有結網捕魚,才能品嚐到魚的美味。由此觀之,凡事倘若只停留在一味地羨慕或渴望,而缺乏具體且實際的行動,那隻能是空想,到頭來什麼也得不到,徒有望魚興嘆而已。有想法還得有辦法,有願望還得有行動,才能事遂人願、心想事成。

二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他人飢寒交迫、窮困潦倒,或遇到困難、遭受災難時,出把力、搭把手,給錢給物,救人以急、幫人以需,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善良和德行,但是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也是有限的。給人魚,不如傳授給人捕魚的技能和方法。要想從根本上而且長遠地幫助到他人,最有效的是教給他人解決問題和困難的辦法,包括幫他人樹立起戰勝一切困難的堅韌意志、堅定信心和堅強決心。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有關“魚”與“漁”的道理。我們常說的,扶貧先扶智,扶智還得扶志;傳授給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他學習知識的方法等等,說的都是這個道理。“授人魚”是一時的,解決的只是“肚子”問題;“授人漁”是永恆的,解決的則是“腦子”問題。

三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喊破嗓子”指的是“言傳”,這當然是必要的;“做出樣子”指的是“身教”,這更是必須的。宋代范曄《後漢書·第五倫傳》中說:“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這些話都在強調“身教”之重要。現實中,總有那麼一些人說得頭頭是道、振振有詞,做得卻是一塌糊塗、一地雞毛,搞說一套做一套,或要求人家那樣做而自己卻背道而馳,種種言行不一、表裏不一的做派讓人反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求人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人家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坐在臺上捂着烏紗帽喊着“給我上”,不如衝到一線拎着烏紗帽喊出“跟我上”,率先垂範、以身作則最有說服力和感召力。

四是“口惠”不如“實至”。“口惠”就是口頭上答應給他人好處,應該說口頭許諾有時也有它的好處和作用,讓人有一種期許,產生某種激勵。然而,更重要的應該是兌現承諾。《禮記·表記》中說:“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人。”倘若許人好處而實際利益卻到不了別人身上,就會招致怨恨的災禍。“口惠”有時可以鼓動一些人,但它終歸不如“實至”好,假如“實至”不能及時與“口惠”配套,那麼被鼓動起來的人就剩下被矇蔽和被蠱惑了,從長遠來看,口惠實不至最後喫虧受害的還是自己。“口惠”滿足人們的心理期待,“實至”滿足人們的利益需求。

五是苦熬不如苦幹。人生短短几十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態度,有的在苦熬苦等,有的則在苦幹實幹。苦熬的人,常常是硬撐着,抱着“船到橋頭自然直”“車到山前會有路”的想法,處於一種“靠着牆根曬太陽,等着別人送小康”的狀態,“等靠要”是苦熬者的真實寫照。苦熬的人是熬不出頭、熬不出希望的。而苦幹的人則不然,懷揣心中的夢想,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歷經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美好前程是實幹出來的。苦幹實幹加巧幹是最樸素的“成功學”,也是成就燦爛人生的“通行證”。

六是揚長避短不如取長補短。人皆有所長,亦有所短。面對長與短,有的人選擇揚長避短,把自己的長處彰顯出來,而把自己的短處掩蓋和包藏起來,說白了這是一種“容短”“護短”的狡黠,也是一種知難而退的怯懦。俗話說,成績不說跑不了,問題不說不得了。“揚長”得有度,過度則有張揚之嫌;“避短”也只是權宜之計,並非長久之策,更何況人之短處越“避”越嚴重,甚至會因短失長。揚長不如取長,避短不如補短。木桶定律告訴我們,一隻木桶盛水多少,並不取決於最長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所以,取人之所長補己之所短,方能更加完善自己。

七是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坐而論道就是坐下來海闊天空談道理。應該說,道理是用來理論的,有時有些道理就是越說越透、越辯越明。然而,坐而論道不可成常態,亦不可成習慣,如果只一味地或停留在坐而論道上,則容易流於空談,陷入“假唱”,成清談客。清談客所以謂之“客”,正是因爲清談者自詡超脫、一副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態,他們往往熱衷於不切實際、不着邊際的空談,有的還常常以評判者自居,用“理論權威”來嚇唬人,而實際上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中人,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空談是會誤國的,“論道”與“行之”務必結合起來,特別是“行之”要重於“論道”,只有老老實實地去踐行那些道理,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纔會讓道理得以落地落實。

八是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從物理意義上說,如果湯沸騰了,想讓它停止沸騰,可以舀起湯去澆湯,也就是將鍋中沸水舀起,復倒回去,以止沸騰,這種方法能夠達到一時止沸的目的,是可行的。不過,從根本上看,這只是暫緩危急的權宜之計,是化解困境的應景之舉,治標而未能治本。當滿鍋沸騰時,要想不讓鍋裏的湯漫溢出來,最好的辦法是抽出鍋底的柴火。正如古人所云:“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毒。”解決問題就得從根子上下手,真正斬草除根,即便是治標也是爲治本創造條件、贏得時間和留下空間,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纔可能避免反覆、反彈,直至一勞永逸。

九是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事物的發展無非兩種狀態,一種是已經發生,一種是尚未發生。已經發生的是過去時和完成時,對於不及預期或始料不及的已經發生的事情,有的可以補救、加以完善,有的則無可挽救、不可修復。亡羊補牢正是一種事後補救和完善,屬於後知後覺,架的是“馬後炮”,當的是事後諸葛亮。尚未發生的屬於將來時,有的則初露端倪,屬於正在進行時,對於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善於落葉知秋、見微知著,這種先知先覺,有助於下好“先手棋”,佔得主動、搶得先機。未雨綢繆得有危機意識和底線思維,懂得看“桅杆”,做到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亡羊補牢是一種被動無奈,未雨綢繆則是一種積極主動,與其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

十是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幫助他人,大致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錦上添花,一種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就是在錦上面再繡上花,屬於好上加好;而雪中送炭則是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在別人急需幫助的時候施以援手。錦上添花做的是順水人情,雪中送炭下的是及時雨。一般而言,人們大都喜歡做錦上添花之事,因爲立竿見影、皆大歡喜,而雪中送炭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困、救人之所危。錦上添花是捧場,雪中送炭是救場,做人做事既要捧場,更要救場,救場比捧場好。

“十不如”也是十道選擇題,選什麼、怎麼選,考驗的更多不是智慧而是價值取向。選對了、選好了,做人做事做官的“座標點”更貼近實際、貼近正確,也更能走進新的境界,呈現新的氣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