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的矛盾淺析

當下中美關係已然破裂,貿易之爭已在弦上,徹底翻臉似乎也一觸即發。爲何會走到這一步,中美之間的矛盾到底在哪裏? 表面看是老大之爭,美國有意壓制中國經濟發展,但內在卻是文化與制度的衝突。回看中國過去40年的快速發展,確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錯過了這寶貴的40年,發展僅停留在經濟表面,更爲內在的市場改革和制度改革卻見效甚微。

如今再來看18年前的一場爭辯,似乎也預示了當今的中美衝突。2002年著名經濟學家楊小凱與林毅夫發生了關於“後發劣勢”與“後發優勢”的爭論,就中國是應該先建立制度,還是應先抓經濟增長?國企改革的順序是逐步私有化,還是先建立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回顧這些激烈的、寶貴的思想碰撞和探討,對於當前解決中美矛盾也許有些指導意義。

1、概念

所謂後發優勢是指後進(落後)國家利用與先發(發達)國家的差距,積極引進發達國家的技術、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度,從而產生“跳蛙效應”,不斷地縮小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之間的差距,從而趕上並超過發達國家。而林毅夫所提的後發優勢的側重點於對於發達國家技術的引進。

所謂後發劣勢是指落後國雖可充分利用與先發國的發展差距來模仿發達國家制度構建或先進技術以減小經濟發展成本,但仍避不開由於技術模仿容易性及制度模仿的困難性所造成的只顧經濟發展,忽視制度建設的問題,從而導致長期經濟發展留下的失敗。後發劣勢概念最早是由沃森提出來的,它來源於英文“Curse To The Late Comer”,即“對後來者的詛咒”。

2、爭論

後發優勢:林毅夫在《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與楊小凱教授商榷》一文中指出“發展中國家如果用自己發明的方式來取得技術創新,也必須和發達國家一樣花同樣高的成本和麪對同樣的風險。但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與發達國家存在的技術差距,通過技術模仿和引進來獲得技術創新。很多技術模仿和引進不需要花費成本,因爲超過專利保護期的技術引進根本不需要購買。在引進技術中,成本最高的是購買專利。研究表明,總的來講,購買的成本大約相當於新技術發明成本的1/3。發達國家如果不付出99%的失敗成本,就不會得到1%的成功。而對於靠引進來取得技術創新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只要付大約該項技術發明成本的1/3,而且引進的一定是成功的、有商業價值的技術,可以避免發達國家所面對的99%的失敗。因此,靠引進技術的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變遷成本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個差距,進行快速技術變遷。”

後發劣勢:楊小凱在《後發劣勢,共和與自由》演講中講道“模仿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模仿製度,另一種是模仿技術和工業化的模式。由於是後發國家,所以可以在沒有在基礎制度的情況下通過技術模仿實現快速發展。爲什麼說是詛咒呢?就是落後國家由於模仿的空間很大,可以在沒有好的制度的條件下,通過對發達國家技術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發達國家必須在一定製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別是落後國家模仿技術比較容易,模仿製度比較困難,因爲要改革制度會觸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後國家會傾向於技術模仿。但是,這樣做的落後國家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取得非常好的發展,但是會給長期的發展留下許多隱患,甚至長期發展可能失敗。”

3、國家機會主義

楊小凱指出所謂靠引進技術所帶來的後發優勢容易造成機會主義,甚至是國家機會主義。客觀來看引入發達國家較爲成熟的技術,確實實現了本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效益的顯著提升,但是從主觀層面來看這種短期的正向經濟反饋是容易讓人以眼前利益爲考量標準,引導社會資源投入到近期利益高於遠期利益的領域當中。第一,我們看到核心技術是難以直接引進的,比如芯片、飛機發動機等高端精密製造領域,制裁中興和華爲也讓我們看到中美之間的技術差距。國家機會主義容易避重就輕,忽略產業經濟需要長期投入核心領域。第二,國家機會主義的典型代表就是“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政策上的結果導向會讓社會參與者弱化商業規則,從而形成虛假風氣。“Made in China”曾被國際認爲是仿造和盜版的代名詞。

楊小凱甚至認爲“機會主義就是坑蒙拐騙,這在中國目前非常盛行。個體戶的坑蒙拐騙只是小事情,真正的問題是政府的坑蒙拐騙。政策初一和十五不一樣,就是國家機會主義。比如說專利制度,它沒有公私之分,政府是完全中立的;還有普通法中規定了自動註冊的制度,也就是保護私人企業剩餘權的制度。這些使得技術發明可以賺錢,從而大大推動了技術商業化發展和技術進步。”

知史以明鑑,查古以至今。回顧中國歷史,清朝的洋務運動就是後發劣勢的例子。“搞洋務運動的中國,想在不改zhengzhi制*度的條件下,用國有制(官辦),合資企業(官商合辦),承包制(官督商辦),通過模仿技術來實現工業化。這在當時效果當然好過洋務運動前的中國經濟。但是這卻使國家機會主義制度化,政府與民爭利,既是遊戲規則制定者,又是裁判加球員,因此私人經濟無法生長起來。最有趣的是,洋務運動中由於政府堅持國營企業的主導地位,壟斷資源,很多私人企業就真的不如國營企業有競爭力。”

“蘇聯在1930年代用專制制度,國有企業和中央計劃,通過模仿資本主義成功的工業化模式和技術實現了工業化。這種短期的成功,曾經使哈耶克和米塞斯等人受到很大的批評,但是今天我們看到,它同時也使俄國的憲政和法治的制度基礎設施至今沒穩固建立起來。俄國人民爲此付出極高代價。不但長期經濟發展受損,很多人更因此被迫害至死。這也是一個後發劣勢的例子。”

4、發展其實是建立在制度改革上

經濟學家朱海就教授認爲:我國在改革開放後確實“模仿”了西方的技術,通過招商引資,消化吸收了大量西方的技術,比如互聯網就不是中國原創。但應該說,我國取得的成就主要不是模仿技術取得的,而是通過制度變革取得的。比如中國實施了土地產權制度的變革,保障了個體私營企業主的權利,在城市開啓國企改革,促進勞動力的自由流動等方面都有相當大的改革力度。如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後,喫飯的問題一下子解決了,這是在技術沒有什麼進步的情況下取得的。

因此,不存在僅僅依靠技術模仿就可以獲得的“後發優勢”,後發優勢其實也是“制度改革的優勢”。但很多落後國家並不清楚他們所獲得的優勢都是通過市場化改革獲得的。米塞斯就曾指出“東方民族沒認識到他們最需要的並非西方的技術,而是產生這些技術的社會秩序,他們最爲缺乏的是經濟自由和民間的原創力,但是實際上他們只是尋求工程師和機器,東西方的差距在社會和經濟制度。”米塞斯的這一觀點其實是“後發劣勢”的另一種表述,和楊小凱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5、市場化改革停滯

市場化改革是後發優勢的基礎,同時也是避免後發劣勢的關鍵。假如一個國家陷入後發劣勢,那一定是市場化改革停滯。李賢森學者在《中美貿易爭端中中國的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及發展路徑與規則應對》一文中指出:“由於當中國經歷了40年來的高速發展後,客觀上國內已經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團會自發抵制新制度的引進與形成,並且由於利益集團自我力量的增強會不斷強化其原有增長路徑。由利益集團的自我增強、聯合絞殺與發展路徑的依賴機制,一個國家一旦依賴某種低效率甚至無效率的發展模式,很可能長期被鎖定在一種低效率的發展狀態。由此,中國的繼續改革動力在哪裏?

中國市場化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在近幾年的去槓桿中,頻頻發生“國進民退”的現象,似乎也詮釋了國家資本主義的概念。在國內,有一個簡單的共識是民企的效率要高於國企,因爲民企的法人治理結構更完善、民企老闆爲自己負責,而國有企業存在所有者缺位的問題。從資產收益率來看,2017年國有工業企業的總資產爲42.5萬億,淨資產16.8萬億,一共創造了1.66萬億的利潤,相當於9.9%的淨資產收益率。而民營工業企業的總資產爲25萬億,淨資產爲12萬億,一共創造了2.38萬億的利潤,相當於19.6%的淨資產收益率,遠高於國有企業。從資產負債率來看,2017年末國有工業企業爲60.4%,而民營企業僅爲51.6%,這說明民營企業利用更少的資產、更低的負債,創造了更多的利潤。

在當下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經濟內循環被大肆宣揚,但從來都是沒有源頭的池塘必將是一片死水。無論內循環是被孤立的無奈之舉,還是未來應戰的暫緩之計,內循環都將失去後發優勢的模仿源頭,同時也失去解決後發劣勢詛咒的途徑。因爲越是開放的經濟系統,就越有可能通過與其他經濟系統的交流獲取新的有效制度安排的知識,從而擴大可供其選擇的制度集合。

6、總結

從個人所從事的醫療投資來看,國內創新藥的發展也是從Me Too到Me Better再到Fast Follow, 那是Follow誰?可以看到,中國幾乎沒有原創性藥物靶點,國內的任何一家醫藥公司均可以在美國找到相應技術的對標企業。醫療器械公司的發展更是如此,在國內市場保護制度的前提下去模仿(照抄)國外成熟技術。值得慶幸的是,近20年的人才引進政策取得一定果效,爲技術模仿提供了紮實的人才基礎,但是也應看到人才紅利所帶來的發展動能已開始逐漸下降。對於企業來說,如果單純的依賴後發優勢,模仿改進國外成熟技術,可以在短期內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長遠來看如何建立自己的研發體系同樣關鍵,特別是對於經濟內循環的背景下,自身研發驅動就至關重要了。

借用《中美貿易爭端中中國的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及發展路徑與規則應對》中的一段話做以總結: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了今天,後發優勢均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呈現與發揮,在先進技術引進、外國資本吸收、政治體制改革、人力資源發揮、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均表現出了明顯的經濟助推作用。曾經的後發優勢已經充分釋放,相伴而來的後發劣勢也開始顯現,如何解決高端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如何高效利用資本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如何深化改革打破利益集團的壟斷與阻礙、如何培養高端人才提升勞動生產率、如何深入優化調整經濟結構等問題已經成爲了影響中國經濟是否能夠持續發展能否實現優質發展的關鍵。

參考資料:

[1]林毅夫.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與楊小凱教授商榷[J].經濟學(季刊), 2003(03):989-1004.
[2]郭熙保,胡漢昌.技術模仿還是制度模仿——評楊小凱、林毅夫關於後發優勢與劣勢之爭[J].學術月刊,2004(04):29-36.
[3]蘇炳傑.論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評楊小凱、林毅夫之爭[J].商,2015(31):47.
[4]李賢森.中美貿易爭端中中國的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及發展路徑與規則應對[J].現代管理科學,2019(01):33-35.
[4]姚洋:千萬不要誤以爲中國冒頭的時機已到,去挑世界的大梁
[5]制度: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