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二寶,開始討厭大寶了怎麼辦?

自從有了二寶之後,雖然比平時累了些,自己的時間也被壓榨的所剩無幾,但是,每天看到孩子們的笑臉,瞬間感覺啥都值了。

尤其二寶正是學說話階段,甜甜的小奶音、萌萌的表情、頑皮的搗亂,分分鐘都能萌化老母親的心。

反觀大寶,飯不好好喫、覺不早早睡、各種鬧小情緒,簡直就一活脫脫的“小磨精”,時刻準備挑戰我的耐心底線。

明明大寶小時候也曾是乖寶寶一枚,是一家人的貼心小棉襖,是我每次跟別人炫耀“養孩子沒那麼累”的正面榜樣,現在怎麼突然就變得這麼討人厭了呢?

最初沒回過神兒來的我,也曾經面對大寶的無理取鬧,衝她大喊大叫,罰她面壁思過,不由自主的抱怨她怎麼這麼招人煩……現在想想,自己真的太對不起她了。

我只看到了二寶的呆萌機靈,一直沉迷於二寶笨拙探索世界的萌態,卻忘記了大寶也曾經給過我這種美好的高光體驗,忘記了這個年紀的大寶其實更加渴望我的關注。

她的那些“不聽話”、“不懂事”、“無理取鬧”、“脾氣強”等等等等,通常不是她的本意,要麼是我強加給她的,要麼是她想通過另類的方式引起我的注意。

其實,她一直都還是那個可愛的小公主,只不過因爲我的心態不對,沒有給到她足夠的愛,所以才演變成現在這種“劍拔弩張”的母女關係。

回顧我們母女關係緊張的那段時間,我開始反思自己,爲什麼要那樣對待大寶?

首先,我其實潛意識裏認同“大的讓着小的”。

儘管在學習如何平衡家裏兩個孩子的關係時,我一直都覺得要對事不對人,不能簡單一刀切的凡事都讓大寶讓着二寶。

但是,從小被父母強烈灌輸的“你大,就得讓着小的”的思想,早已進入了我的潛意識裏,以至於我把父母曾經對待我的方式用在了大寶的身上,自己都沒有覺察出來。

而這種“以年齡分對錯”的方式,即便讓大人暫時逃離了孩子之間的吵鬧,卻往往讓大寶憤懣不已,不僅讓她覺得媽媽不愛她,而且會覺得在二寶面前失了面子(別以爲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從三歲左右就有自尊意識了)。

其次,一味的要求大寶“要懂事”

有了二寶之後,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兩個孩子在年齡、能力等方面的差距,理所當然的認爲大寶比二寶大,所以就該比二寶懂事,比二寶更心疼勞累的媽媽,比二寶更能聽懂媽媽的話。

可是,我們卻單單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事實—— 大寶再大,也只是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只要是孩子,就不應該是懂事的。

除非這個孩子感覺到了威脅,感受到了不安全感,才選擇用討好或者作對的方式去得到父母的愛。

想想我們小時候因爲和弟弟妹妹打架而被父母責罵甚至體罰,難道真的是因爲當時的我們太無聊太頑皮,所以故意去惹父母生氣嗎?

大部分原因還不是,父母一味的偏袒弟弟妹妹,而對我們的要求永遠就是無緣由的“懂點事”,所以才激起我們的叛逆嗎?

有句話說,過分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是被愛得不夠。

那些早早懂事的孩子,其實很多時候根本不是因爲長大了懂得心疼父母了,而是因爲他在父母那裏碰壁太多絕望了,所以被迫做出妥協而已。

如果我們能給到孩子足夠的愛,他們又何必讓自己早早褪去青澀,用稚嫩的身軀擔下成熟的靈魂?

03 拿錯誤的標準去要求“叛逆期”的大寶

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在日復一日忙碌家庭瑣事的過程中,忽略了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的成長特點。

就拿我們家來說吧,二寶出生的時候,大寶三歲半,剛剛上幼兒園。

當時的我既要坐月子,又要照顧二寶,老公又在異地工作,所以很多時候都顧不上大寶,而外婆由於和大寶待一起的時間不長,兩個人的關係也不熱絡。

種種原因,導致一向乖巧的大寶開始各種鬧情緒,不想去上學,在幼兒園午睡時故意搗亂,在家故意弄出動靜把二寶吵醒……反正感覺像換了一個孩子似的。

本來那段時間就休息不好,加上大寶每天都換花樣的“作”,所以,我經常控制不住自己朝她發火,批評她,冷落她。

直到後來,跟幼兒園的園長聊天,說起大寶的表現,我才猛然發現,自己一直都錯怪了大寶。

她之所以鬧,一方面是因爲她還沒辦法接受二寶的存在,見我一直照顧二寶,害怕我不愛她了;另一方面則是因爲這個年齡階段的大寶,正處於人生第一個叛逆期,而我還是像以前那樣不讓她做這不讓她幹那,處處管束她,導致激起她的逆反心理。

有了二寶以後,我們總是想讓大寶給弟弟妹妹做榜樣,於是費盡心力讓大寶達到我們的要求,卻無形中給了大寶很多壓力,忽略了她的成長需求。

以至於,平日裏我們眼中最可愛的孩子,變成了家裏人人厭的“小魔怪”。


結束語

現實生活中,在多子女家庭,很多父母採取的教育方式不外乎兩種: 基本公平或者偏愛老幺。

但是,這兩種教育方式,幾乎都忽略了第一個孩子的感受,就連表面上被公平對待的兩個孩子,其實父母到底更愛誰,孩子是能感覺出來的。

比如像我小時候,家裏好喫的東西或玩具,媽媽都會分成均等的兩份,公平的好像讓人沒話說,但其實我一直都知道媽媽心裏更喜歡弟弟,她對弟弟的關愛更加細膩,而我只有不爭不搶不鬧的時候,才能得到認可和表揚。

沒有生二寶以前,我也跟很多人一樣,認爲自己可以把母愛均勻的分給兩個孩子,但是如今我卻越發覺得,只有把愛更多的給第一個孩子,讓他/她擁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他/她才能在未來懂得責任感和使命感,知道如何與手足抱團取暖、共克難關。

就像一座房子,第一個孩子就是中間的橫樑,即使哪天屋頂(父母)不在了,也能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重建一個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