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麼多道理,才能過好這一生”纔是最大的謊言。

1.道理都是片面的,沒有提到適用範圍。

而“道理”身爲短小精悍的句子,也無法準確說明自身的適用範圍。

那有沒有長篇大論的道理呢?

當然有,只是恐怕我記不住,所以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來舉例子。

如果它不短小精悍,人們就記不住,很難流傳。

再往深了說,提出這個“道理”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客觀上這個道理的適用範圍。因爲他只不過是將他的人生經驗(看到的,聽到的,經歷的)總結提煉出來,成爲一個讓其他人讀起來朗朗上口的“道理。”

一個人的經歷加上他的所見所聞並不能代表世界上所有的樣本,這就註定道理本身就是片面的,適用範圍模糊的。

昨天看到一段話,大意是說任何道理都要有和其相反的道理才完整。(正因爲這個道理本身的句子實在太長了,雖然我做了記錄,但怎麼也找不到原話)

2.道理都是高度抽象的,喪失很多細節。

上面說了道理是對發生事件的經驗性概括或者提煉總結,這就表明它在成爲短小精悍的俗語的過程中,必然要喪失很多重要的細節。

舉個例子:保持一致愚不可及。(《影響力》的作者說經常聽到有人這麼引用這句話)這是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的一句名言。

而其實原文是這麼說的:“死腦筋地保持一致愚不可及。”

更細緻的版本其實是:“卑鄙的政客、哲學家和傳教士最崇拜死腦筋地保持一致了,這實在愚不可及。”

保持一致真的愚不可及嗎?不一定。很多人反而認爲“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更有道理。

只有把這句話放在一個更加具體的語境裏,它才適用。

3.道理都是模棱兩可的,怎麼理解都可以。

“喫虧是福”這句話你認同嗎?

如果認同的話,我想問問你,被人搶劫是福嗎?被人騙錢是福嗎?被人霸凌是福嗎?

你也許同樣能找出一堆理由說這些壞事也能給人教訓,讓人喫一塹長一智,讓人早一點明白社會險惡,加強防範。

如果不認同的話,我想我問問你,很多時候不喫點虧你就沒法獲得其他想要的東西,比如家庭生活,職業提升,你會如何選擇呢?

你也許會說:我又沒做錯什麼,我就是不願意喫虧,我只是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

再拆解一下這個道理:怎樣算是“喫虧”?什麼纔是“福”?

它都沒有給出解釋,單憑每個人自己理解。

你可以定義被人欺騙是喫虧, 暫時保住錢財是福氣,也可以覺得沒有受過社會教訓反而喫虧,能花錢消災反而是福氣。

理解都無法達成一致,想法怎麼相同呢?

爲什麼很多人覺得每一個道理的確都適用於自己呢?

心理身上有個說法叫做“後見之明偏差。”就是說在事情發生了之後(你看到結果之後),會覺得理所當然,自己早就預料到了。

比如你看今天天烏濛濛的,判斷下班時可很可能要下大雨,於是出門時帶上了雨傘。

結果分爲兩種:①下班時真的下了大雨,你很慶幸自己有先見之明,帶了雨傘。②下班時沒有下大雨,你覺得不用打傘也挺好的,而忘記了早上自己錯誤的預判。

再比如你找人借錢,其實心裏早就做好了對方接受或者拒絕的打算。

結果:①對方借給你了,你會覺得自己找他借錢果然沒錯,這纔是真朋友。②對方沒借給你,你會換位思考,理解他的難處和顧慮,或者抱怨說自己早就知道他不夠朋友。

也就是說,不論發生哪種結果,你都不會意外,因爲事情發生前你早就預料過不同的結果。

一旦出現哪種結果,你就會將當初預判的情緒對號入座,自然覺得如此。

當你通過謹慎行事獲得成功,你會感慨“小心駛得萬年船啊!”

反之,當你通過冒險創新得以險勝,你會呼喊“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當你在公司裏追到喜歡的姑娘,你會感慨“近水樓臺先得月!”

反之,當你看到公司裏的其他人追到你喜歡的姑娘,你會鄙視地認爲“兔子不喫窩邊草!”

當你看到電影中的正派角色大獲其勝,反派Game over,你會感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反之,當你看到好人被壓榨,壞人得天下時,你會怒喊“果然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總之,你會傾向於將一切都合理化,我也是這樣。

說了道理的這麼多不完美性,是不是就說這些道理都不好,都沒用呢?

並不是!

只是我們不需要將“道理”的作用神化罷了!

道理並沒有提到其適用範圍、具體情境和細節,甚至它本身的定義,我們又怎麼可能僅僅是聽過了它們,就能過得好這一生呢?

創造自己的道理!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世上本沒有道理,認同的人多了,便成了道理。

你可以仔細觀察,記錄,反思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將發生的事與感受記錄下來,慢慢積累,最終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道理,那就是你在這個世界上的武功祕籍!

當你未來變得有足夠的影響力,你的武功祕籍就能幫助更多的人。

如果影響力還不夠,那就幫助自己認清自己,再怎麼說也絕對不虧呀!

1800字純手打,大概花了一個多小時,但是,你的認同和點贊會讓我覺得很值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