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这么多道理,才能过好这一生”才是最大的谎言。

1.道理都是片面的,没有提到适用范围。

而“道理”身为短小精悍的句子,也无法准确说明自身的适用范围。

那有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呢?

当然有,只是恐怕我记不住,所以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来举例子。

如果它不短小精悍,人们就记不住,很难流传。

再往深了说,提出这个“道理”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客观上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因为他只不过是将他的人生经验(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总结提炼出来,成为一个让其他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道理。”

一个人的经历加上他的所见所闻并不能代表世界上所有的样本,这就注定道理本身就是片面的,适用范围模糊的。

昨天看到一段话,大意是说任何道理都要有和其相反的道理才完整。(正因为这个道理本身的句子实在太长了,虽然我做了记录,但怎么也找不到原话)

2.道理都是高度抽象的,丧失很多细节。

上面说了道理是对发生事件的经验性概括或者提炼总结,这就表明它在成为短小精悍的俗语的过程中,必然要丧失很多重要的细节。

举个例子:保持一致愚不可及。(《影响力》的作者说经常听到有人这么引用这句话)这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一句名言。

而其实原文是这么说的:“死脑筋地保持一致愚不可及。”

更细致的版本其实是:“卑鄙的政客、哲学家和传教士最崇拜死脑筋地保持一致了,这实在愚不可及。”

保持一致真的愚不可及吗?不一定。很多人反而认为“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更有道理。

只有把这句话放在一个更加具体的语境里,它才适用。

3.道理都是模棱两可的,怎么理解都可以。

“吃亏是福”这句话你认同吗?

如果认同的话,我想问问你,被人抢劫是福吗?被人骗钱是福吗?被人霸凌是福吗?

你也许同样能找出一堆理由说这些坏事也能给人教训,让人吃一堑长一智,让人早一点明白社会险恶,加强防范。

如果不认同的话,我想我问问你,很多时候不吃点亏你就没法获得其他想要的东西,比如家庭生活,职业提升,你会如何选择呢?

你也许会说:我又没做错什么,我就是不愿意吃亏,我只是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再拆解一下这个道理:怎样算是“吃亏”?什么才是“福”?

它都没有给出解释,单凭每个人自己理解。

你可以定义被人欺骗是吃亏, 暂时保住钱财是福气,也可以觉得没有受过社会教训反而吃亏,能花钱消灾反而是福气。

理解都无法达成一致,想法怎么相同呢?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每一个道理的确都适用于自己呢?

心理身上有个说法叫做“后见之明偏差。”就是说在事情发生了之后(你看到结果之后),会觉得理所当然,自己早就预料到了。

比如你看今天天乌蒙蒙的,判断下班时可很可能要下大雨,于是出门时带上了雨伞。

结果分为两种:①下班时真的下了大雨,你很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带了雨伞。②下班时没有下大雨,你觉得不用打伞也挺好的,而忘记了早上自己错误的预判。

再比如你找人借钱,其实心里早就做好了对方接受或者拒绝的打算。

结果:①对方借给你了,你会觉得自己找他借钱果然没错,这才是真朋友。②对方没借给你,你会换位思考,理解他的难处和顾虑,或者抱怨说自己早就知道他不够朋友。

也就是说,不论发生哪种结果,你都不会意外,因为事情发生前你早就预料过不同的结果。

一旦出现哪种结果,你就会将当初预判的情绪对号入座,自然觉得如此。

当你通过谨慎行事获得成功,你会感慨“小心驶得万年船啊!”

反之,当你通过冒险创新得以险胜,你会呼喊“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当你在公司里追到喜欢的姑娘,你会感慨“近水楼台先得月!”

反之,当你看到公司里的其他人追到你喜欢的姑娘,你会鄙视地认为“兔子不吃窝边草!”

当你看到电影中的正派角色大获其胜,反派Game over,你会感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反之,当你看到好人被压榨,坏人得天下时,你会怒喊“果然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总之,你会倾向于将一切都合理化,我也是这样。

说了道理的这么多不完美性,是不是就说这些道理都不好,都没用呢?

并不是!

只是我们不需要将“道理”的作用神化罢了!

道理并没有提到其适用范围、具体情境和细节,甚至它本身的定义,我们又怎么可能仅仅是听过了它们,就能过得好这一生呢?

创造自己的道理!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世上本没有道理,认同的人多了,便成了道理。

你可以仔细观察,记录,反思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发生的事与感受记录下来,慢慢积累,最终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道理,那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武功秘籍!

当你未来变得有足够的影响力,你的武功秘籍就能帮助更多的人。

如果影响力还不够,那就帮助自己认清自己,再怎么说也绝对不亏呀!

1800字纯手打,大概花了一个多小时,但是,你的认同和点赞会让我觉得很值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