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中,這3個成功經驗不能錯過 01動力 02變法 03等待

說實話,一個人要成功有很多方法,可是,路上的險阻比方法還多千萬倍。阻力大於動力的時候,成功就不會來了。

在讀《曾國藩傳》時,他身上的三個點,值得追求成功的人思考。

01動力

不知道你決定去不去做前,會不會做一個預估。我會。

學習羣的葉楓對我說:你功利心強。

另外一個管理員亮亮說:你目的性強是好事。

目的性強,到底好不好?

我想起了曾國藩。他一個農民家的孩子,他本會是一個勤勞樸實卻知足常樂的農民。他的命運被改寫,是因爲祖父給家族定下了“考取功名”的目標。

這個命運的目標,決定了他的前30年。

他由父親開蒙學習,但他讀書的資質不好,背《岳陽樓記》時,躲在家裏的小偷都學會了,他卻怎麼都背不下來。

他考秀才到第七次才考上,每一次他都要面對縣裏鄉里大夥的嘲笑。

這麼多的困難,他能堅持下來,跟家族賦予他的使命:考取功名,有重要的關係。那最終的目標,帶有一定的獎勵,就是大家的讚賞,以及能光耀門楣。這雖然有一定的功利心,但卻是強大動力的支撐。因爲一個人一生遇到的困難實在太多了。

目的性強,是有好處的。你方向確定,步伐堅定,尋找適合的方法和途徑,排除萬難達到目標。這個目的性是你的動力,這個“要”與“不得”會讓你痛苦。

結果也有可能達不到目標。但目的性強,它最大的好處,是驅使你變強。

02變法

家裏的米缸,不管我怎麼嚴防死守,總有蟑螂爬進去。這實在讓人煩心,又覺得神奇。爲了爬進米缸,蟑螂到底換了多少方法?

其實人心是脆弱的,常常因爲一兩個方法沒用,就打退堂鼓。

當時曾國藩分析六年都沒考上的原因,其中一條就是,他寫作的時候看重小細節,缺乏總體籌謀,文理有些不通。而這些,是他撞了六年牆都沒發現的。而當他發現了關鍵的問題,就開始換方法學習了。他有意識地拆解和模仿優秀的文章,重點加強,最後真的考上了。

所以,世界上的方法很多種,適合自己的才重要,才省力省時。

曾國藩這個人很剛直,因此得罪了咸豐皇帝和各路官員,那時候他幾乎無路可走了。好在他在家守孝兩年時間,整個想通了,轉變了自己。從此,在職場上開始了更加順風順水的路。

我單位有一個才華突出的外聘人員小楊,他做事追求完美,但他不會拒絕,因此攬了很多工作。比如,一個人跟他說,在排班表某天不要安排她,他說好,回頭排班表下來,他果然忘記了。還有很多零碎的事情,他都答應了卻都漏掉了。

所以他給人的感覺優秀,但又不那麼可信任,影響了他的個人品牌。

其實要改變太簡單了,一是你不要答應別人,二是在手機或者筆記本上隨時記錄下來。

所以說,有時候覆盤和變法,能助我們做得更好,走得更快更穩。

03等待

當一個人有目標,有方法,就容易焦慮,因爲你沒有得到你想要的。這時候,學會等待就尤爲重要。

爲什麼等待對很多人來說很難呢?

劉潤老師說了關鍵的話: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痛苦、焦慮、恐懼,不是來自於渴望“得到”,而是渴望“加速得到”。他們要的不是“增量”,他們要的是“增量的增量”。

這種錯覺,讓焦慮等情緒幾乎壓垮了很多人,也讓很多人止步。

曾國藩的性情也是急躁的,後來自我訓練後,變得沉穩許多。

後來跟太平軍作戰的時候,他選用的方法是“札硬寨,打呆戰”。他的軍隊每天行進速度很慢,因爲他會花大把的時間在紮營上。

他有軍隊,有糧草道,他有方法,所以他對於獲得最後的勝利是有把握的,因此他靜心地一點點地吞噬太平軍。

反之,咸豐在太平軍逐漸壯大的時候,驚慌不已,想速戰速決,選用直接圍攻太平軍大本營的方法,結果是一敗塗地。

所以,當一切都對的時候,學會等待就好。

想做到等待,你就記住一句話:等待中產生適當的恐懼和焦慮,能成大事。

也許曾國藩離我們很久,但我們總能從這個從最低處上升到最高處“聖人”的身上,發現許多的閃光點,這些點,是成功的本質,值得我們斟酌吸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