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成長學習(52)


今天老師分享的是《論語》的14.29,4.23,12.4,12.5,主要闡述的是君子慎獨和君子的修養“以約失之者,鮮矣”,及君子的品行“君子不憂不懼”“敬而無失,恭而有禮”。

(1)子貢方人。

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貢議論別人。

孔子說:“賜呀,你自己就是賢人嗎?你就有那麼好嗎?你看我就沒有閒暇去評論別人。”

看到孔子與子貢的對話,讓我想起父親對我的教誨“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謹言慎行,君子慎獨是儒家修養自己的方法,君子重在反求諸己,而不在苛求他人。反省,是一種成本很少,但能打開內心寶藏的方法。大賢無貴於無過,而在於改過,一個人時時在反省,“欲寡其過,而未能”,就沒有時間去議論別人。真正有大智慧的人,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完美的,就會寬宥他人。論人是非,容易導致禍從口出,領導者會失去下屬的尊敬,下屬會失去領導的信任,人與人之間造成關係的破裂。論人是非,也會污染自己的心靈,讓自己收集別人的負能領,帶來不快樂的體驗。

讓“吾日三省吾身”主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生命就會煥發新的光彩。

(2)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孔子說:“一個時常約束自己的人還犯錯誤,這是很少見的。”

約,就是今天的自律。

約束,分外在的約束,是禮制,是制度,和內在的約束,是良知,是天理。身上的毛病,如同樹幹和樹枝,心上的毛病,如同樹根,所以僅有外在的約束,只能是一時或事上約束,唯有在內心約束自己,明心淨心,去除不明和私慾,才能使自己內心清澈,心無雜念,做任何事都依道而行。

(3)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問什麼樣的人才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叫君子嗎?”孔子說:“內心無愧良知,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

孔子教誨的智慧在於因人而異,這與前面的“君子懷德”“君子喻於義”“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博學於文”“君子不器”不同,孔子在此說出了“君子不憂愁,不恐懼。”源之於司馬牛的特殊身份。

據說司馬牛是宋國大夫桓(huan)魋(tui)的弟弟。桓魋在宋國“犯上作亂”,遭到宋國當權者的打擊,被迫全家出逃。司馬牛逃到魯國,拜了孔子爲師,並宣稱桓魋非他哥哥。所以孔子是針對性的回答司馬牛“怎樣做纔是君子”的問題的。君子應該坦坦蕩蕩,無愧於天地良知,這樣就能做到不憂愁,不恐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如果能做到事事問心無愧,那麼又有什麼可以憂愁和恐懼的呢?

(4)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司馬牛憂愁的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由天命決定,富貴在於上天的安排。君子只要懷敬畏之心認真做事,不出差錯,對別人恭敬而合乎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他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司馬牛之所以憂愁自己沒有兄弟了,是因爲他宣稱他不承認桓魋是他的哥哥。子夏是知道的,所以勸慰他,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禮”,就會贏得天下人的稱讚,就不必發愁自己沒有兄弟,四海之內皆朋友,今天的我們同樣如此,只要真誠守禮的對待朋友,那麼沒有血緣關係的朋友也能情同手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