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奧斯汀《勸導》:人的一生總要有某個時刻,需要堅守自己的決定

前言

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說家,她的機智和風趣,現實主義和同情心,優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結構,使她的小說能長期吸引讀者。”

當時的英國最流行“感傷小說”和“哥特式風格”類的小說,而奧斯汀的小說卻一反常規,如“兩寸牙雕”從一個小窗口窺視整個社會形態和人情世故,充分展現英國鄉村中產階級日常生活和田園風情,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啓下的意義,被譽爲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兩百年來, 奧斯汀的小說從不缺讀者,就連當時還是攝政王的喬治四世都癡迷於她的作品,她的肖像被印製在英國新版10英鎊紙幣上,以此向這位譽滿全球的女作家致敬。

《勸導》是簡·奧斯汀最後一部小說,與之前《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相比,寫得更有思想和感情深度,文筆幽默詼諧,獨特和細膩的筆觸寫就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被許多評論家視爲奧斯汀最好的作品。

《勸導》是奧斯汀在生命中最後的時光寫下的,它描寫的是女主和前男友重歸於好的愛情故事,小說情節曲折,感情內斂、自制,真摯又美好,像一曲優美的古典樂,有些理性卻又帶着火般跳動的心,讓豐富細膩、一生只愛一人的高尚情感,在整部小說中緩緩流淌着。

這部小說就像少年時期的初戀,格局看似微小,卻單純而美好,百年來一次又一次地打動着讀者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故事與奧斯汀青年時期的情感經歷有些相似,只是美好的結局只發生在書裏。也許是奧斯汀爲了彌補年輕時因接受“勸導”而失去愛的遺憾,爲小說安排了一個圓滿的結局,畢竟,世間得不到的忠貞不渝,最終只能圓夢於虛構的世界。

那麼,《勸導》這部有着奧斯汀戀愛經歷的小說,是怎樣讓主人公安妮在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沒聽周圍人的勸導,堅守自己的決定,收穫一份失而復得的甜美愛情?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解讀。

 ◆ 01. 年輕時的勸導:過度考慮別人的感受,是一種對自己的不認同

  ● 小說的故事內容

貴族小姐安妮十九歲時同青年軍官溫特沃思相愛,訂下婚約。可是,她的父親沃爾特爵士和教母拉塞爾夫人嫌溫特沃思出身低微,沒有財產,極力反對這門婚事。安妮接受了拉塞爾夫人的勸導,忍痛同心上人解除了婚約。

八年後,在戰爭中因出色表現而晉升上校的溫特沃思回到家鄉,因姐夫克羅夫特將軍和姐姐成爲沃爾特爵士房客的機緣,讓安妮和溫特沃思上校重逢。

在之後的交往中,溫特沃思上校再次發現安妮的無私、善良、堅貞無人能比,而安妮也在一次次自我勸導中找回了愛的勇氣。最終,他們發現,重新相逢比第一次相愛更爲幸福,於是,經受了多次考驗的他們終於圓滿地在一起。

 ● 總是活在別人眼裏的人,等於從來不曾存在過

《勸導》中的女主安妮集美貌、智慧、地位與財富於一身,做事有主見又善解人意,真誠地關心他人又寬容大度,對待感情執着,堅毅又溫柔。

但八年前的她卻是一個活在別人的勸導中,沒有主見,以致於錯失愛人的人。

安妮在十九歲的嬌俏年華與溫特沃思傾心相愛,訂下婚約。但父親嫌他出身卑微貧窮,如同親身母親的教母拉塞爾夫人擔心他們婚後生活困窘,兩人極力反對,謹慎的安妮接受了“勸告”,忍痛與心上人 “理智”地解除了婚約。

年輕時,我們不懂愛情,更不懂如何把握手中的幸福。

安妮溫柔善良,因不願意傷害親人朋友,沒有反抗,沒有抗爭,聽從了他們的勸導,於是失去了年輕的愛情,傷害了真心愛着她的溫特沃思。雖然安妮旋即萌生悔意,但受了傷的溫特沃斯早已遠走他鄉,杳無音訊......

自此後的八年,安妮幾乎完全封閉了自己,因爲對初戀不能忘卻的刻骨銘心,以及失意之下的哀傷心境。

安妮正是由於聽從知心長輩的勸導委曲求全,才導致了她和溫特沃斯不幸的戀愛前史。

人要活得多麼謹慎,才能終身都無悔?人要如何不盲目聽從勸導,才能最終聽從自己的內心?

安妮在清純的歲月是被動的,當初戀與諸多客觀因素糾纏,安妮多數時候都沒有主動抗爭,她自己也認爲離開溫特沃斯對他是有益的。

所以,安妮憑着揣測作出的判斷未必正確,而聽從教母善意的勸導也差點造成安妮的不幸。

“當每做一件事都在考慮‘別人怎麼看’時,你其實已經在放棄自己了。”

當你考慮別人的勸導時,不僅失去的是愛人,也許更多的是,會在歲月蹉跎中失去自己,那又如何在今後的日子,還能葆有對愛情、對人生的堅持?

當已分手八年的戀人再次相遇,安妮逃避、煩亂、尷尬、惶然失措,當年的拒絕成了兩人跨越不過去的隔閡,故事將如何發展?

02. 等待中的自我勸導:願你餘生的所有珍惜,都不用靠失去來懂得

若我會見到你,事隔經年。我如何賀你,以眼淚,以沉默。——拜倫《春逝》

時間流逝,過往慢慢沉澱成一張昏黃的照片,也許,會有那樣的時刻,歲月總會讓錯過的戀人再次相逢。

“眼前的痛苦毋庸置疑,而長遠的好處又不可捉摸。”

這是安妮的話,可以想見,在分離的八年裏,安妮飽受着癡情和懊惱的折磨,在她心目中,沒有一個人比得上溫特沃思,她懊悔聽從了別人的勸導,並且讓自己在揹負這樣的後悔中,過早失去了青春的豔麗和興致,連她的父親都覺得她形容憔悴。

● 面對舊愛,曾經相愛的他們以何種心情相對

一想到要再見到溫特沃思,安妮的心中忐忑不安,狼狽地躲避,當年決定放棄的是她,而後執着的是她,守着內心的也是她,看着讓人心疼。

兩人再見面時,溫特沃思對其他人禮數週全,對安妮卻不怎麼殷勤。聽到妹妹瑪麗談到溫特沃思對自己的看法時:“你變得都讓他認不出來了”,溫特沃思的冷淡令安妮難過,而自己卻對這段戀情仍無限留戀與惋惜。

曾經他們在一起無話可說,曾經如此的兩情相悅,而今,“竟然成了陌生人;不,連陌生人都不如,因爲他們永遠也結交不了。這是永遠的疏遠”。

讀到這裏,就連我們的心也跟着悲傷了。

●八年後,兩人重逢後的情感變化

●安妮

重逢後,安妮儘管心緒煩亂,但是,她在聚會時,依舊安然地彈着鋼琴,整整半個鐘頭,準確無誤。

這時,安妮性格中自制、沉靜、隱忍的一面顯現了出來:“在心情最糟糕的時候,仍然自律如昔,這樣的人才是能扛事的人。”安妮就是一個能扛事的人。

八年中,別離和等待佔去了安妮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歲月和流年給了她特別的光彩,她遇事洞察秋毫,見解直向人心,沉穩解意,傾聽多於傾吐,再壞的事情經由她手都向着好的方向去發展。

安妮聰慧且溫和的性格,讓周圍的人時常會有如沐春風的感覺,她擁有的獨立個性和堅韌品格,使她時常能控制好情緒,在這樣完美的表象之下的她,其實是無事不多言的人。

安妮的謹慎與堅持、驕傲與浪漫,使她在這八年裏堅持尋找兩情相悅的人,而不願意妥協將就於一段看似安穩可靠的婚姻,所以她拒絕了經濟條件不差的後來成爲她姐夫的查爾斯的求婚。

同時還有,英俊瀟灑、對她情真意切、展開了熱烈追求的家族財產繼承人堂哥艾略特先生,這個在衆人眼中的理想結婚對象,在教母拉塞爾夫人極力“勸導”安妮考慮嫁給他的謙謙紳士,卻心術不正,安妮考量了他的人品,思索了教母的“勸導”,最終理智地拒絕了他的求婚。

也許,正是安妮經歷了年少時看似清醒的選擇並沒有真正的決斷力或明智,纔在八年後清醒地知道,真正的明智是在漫長的孤寂時光中,逐漸在反省與對他人友愛的澆灌下發芽的。

● 溫特沃斯

重新回來的溫特沃斯已成爲海軍上校,依舊年輕英俊,他認爲安妮爲了遷就別人取消婚約而拋棄了他,這是別人強迫勸說的結果,是軟弱和怯懦,這是溫特沃斯本人果斷自信的性格無法容忍的。

安妮依舊愛他如初。對於自己八年裏不斷回顧、反省的甜蜜初戀,溫特沃斯在她面前對着小姑娘大獻殷勤,還不時的冷嘲熱諷,對年華消逝、容貌枯萎的安妮無疑是種殘忍。

但是,安妮最讓人感動的是在這期間的表現,她雖仍然愛着溫特沃斯上校, 雖然苦悶後悔,但卻努力剋制着自己的心碎,理智地堅持着自己的驕傲,默默地觀察着溫特沃斯上校。

雖然安妮看似是聚會中人羣中最孤獨沉默的人,但她同時是最成熟、最理智、最具洞察力的。

她的溫柔善良、樂於助人、得體的社交、在事故面前冷靜及判斷力的優秀的品質,不知不覺地繼續地吸引着極力想要怨恨着她的溫特沃斯上校,他不自覺地把眼睛放在她的身上,去關心她,不自覺地嫉妒着她身邊出現的優秀的男子,要說溫特沃斯上校八年來仍然癡心不改地愛着安妮,更不如說是八年後的溫特沃斯上校重新愛上了安妮。

小說安排給主人公幸福的浪漫結局,但那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等待之中,自有幸福,因爲,沒有一顆等待的心,就看不到幸福到來的一天。

◆ 03. 人一定要遵從自己的內心,才能不盲目聽從別人的勸導

我們時常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深信不疑,可猛地發覺,一雙眼睛正被蒙着,而我們自認爲對的事情其實全是錯的。——瑪莎•巴塔莉婭《我的隱藏人生》

●人這一生,聽別人勸導容易,聽自己的勸導卻很難

也許,每個人都需要經歷漫長的等待才能告知自己的心,你最需要的是聽從自己的勸導,就如安妮的漫長等待,終於等來自己勇敢追求愛情的心。

其實,《勸導》裏最感人的不是兩人最終到來的幸福美滿,而是安妮面對心碎的剋制,以及懷抱着心碎努力生活下去的力量,她的謹慎與堅持,她的驕傲與浪漫,她的自我成長,這纔是真正感人的地方。

人生總有些悔不當初的遺憾,要用未經人事的童真和簡單交換長大的勇氣,所有真理都要自己親身去實踐體驗,摔過跌過,心領神會了,有些道理纔是真的,有些勸導纔是屬於你的,否則就只是紙上談兵,而不是深有體會。

有時候所謂的別人的勸導和自認爲的理智,可能會讓我們錯過很多我們本應該珍惜相守的人。

● 如果你還在乎別人說你什麼,那你一定也在潛意識裏認同別人說你的東西。只有你真正強大了,纔可以不懼怕任何言論。——張皓宸 ​​​​

《勸導》裏的安妮是幸運的,八年後她迅速意識到了她對溫特沃斯上校的情感,並積極地抓住了後來任何一次面對他的機會。

奧斯汀用細緻入微的筆調刻畫了他倆之間謹小慎微的試探和鼓勵,安妮先明白了溫特沃思的心跡,於是她不再默默忍受痛苦和自我剋制,她開始主動追求自己的幸福。

安妮的勇氣來源於八年前的悲傷所激發的對愛的渴望,因爲此時的她已經明白,對真愛的真正錯過,是愛已經來了,可又不敢主動的去爭取。

所以,完滿的故事恰到好處的展開了,安妮一步一步重新回到了溫特沃斯上校的生命中。

八年後安妮的想法與十九歲在別人“勸導”下產生的想法大不相同。她並不責怪教母拉塞爾夫人,也不責怪自己接受了拉塞爾夫人的勸告。

並且,安妮覺得如果任何處境相同的年輕人來徵求她的意見,決不會聽到這種必將立即引起不幸、對未來的幸福卻毫無保障的勸告,所以:

“她衷心希望支持青年人的初戀,希望他們充滿信心,展望未來,而不要過分憂慮和謹慎,否則會妨礙人們作出努力,違背天命。她自己年輕的時候,不得不謹小慎微;年長以後,才懂得什麼是浪漫——這是畸形的開端所造成的必然後果。”

這是安妮由自己的經歷帶來自我的勸導,八年前安妮接受“勸導”放棄了摯愛的人,在後來的八年時間,她開始用另一種方式對抗,接受自我勸導重新與摯愛牽手。

這兩次看似被動的選擇,心境不同,所以選擇亦不同,第一次聽從“勸導”放棄愛情,第二次堅定地選擇愛情,直至擁有幸福。

◆ 結語

人這一輩子,唯一逆生長的東西就是膽量。——鄭執《生吞》

常常被問,你最喜歡怎樣的人生?有一首歌,這樣唱道:“你說人生如夢,我說人生如秀。”

其實,每個人,既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也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如果生活要我們聽從別人的勸導,那我們也要學會在數不清的猶豫後,做到最終不被別人管理。

人生本就充滿了變數, 選擇一個可以與你共度一生的人,無疑是最重要的決定。

如果缺乏獨立思想,就會隨波逐流,甚至淪爲他人意志之下的木偶,被線牽引着起起落落、來來往往;如果一個人心裏有主見,並且能夠識破權勢的虛殼,就會拿出勇氣,反抗別人對自己的掌控,從而活出自我。

總之,簡·奧斯汀在《勸導》中沒有純粹地把愛情放在精神的層面進行描寫,而是將這種戀愛的發展置於世俗之中,透過世俗認清自我,驅動安妮實現自我蛻變。

這種寫實的特色讓她筆下的女性角色體現了奧斯汀所推崇的在當時階級條件下的典範,也展現了奧斯汀所認爲的女性在當下最適宜的樣子

簡·奧斯汀的《勸導》讓現世的我們明白,如果是相愛的人,即使經歷最長時間的分離,兜兜轉轉最終還是會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人的一生四面八方都有風風雨雨,一個人總要在人生的某個時刻,需要堅守自己的決定,在這個世俗的世界裏,爲自己拼命守得一方完整真實的陽光天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