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再艰难,也要给自己一点勇气

我有幸从几个书友的推荐书目中看到了这本书,开始以为它是励志鸡汤文,快速翻看,但是读着读着就发现它集心理学、励志学、哲学等形成了一个不错的综合思考方向,对我们日常生活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最有趣的是这本书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并参入引入入胜的故事让人读起来带入感增强,并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作为西方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他的经典书籍《超越自卑》、《人性的研究》至今畅销。

岸见一郎是日本著名哲学家、励志导师,专注于研究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同时也是一名心理辅导师。这本书里的哲学气息与阿德勒心理学相得益彰,大概是基于岸见一郎对阿学说长期专研的结果吧!

该书通过哲学家和青年五夜的探讨交流新出我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发掘,也让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在提问和回答里得到充分展示,也启迪着我们的思考。

内容:

自卑的青年与哲学家进行一番辩论,

区别原因论和目的论

人可以改变吗?

这还得从一个小故事开始,青年的一位朋友是一个多年躲避在房间里的男人,他希望像正常人一样找到一份工作,走出房间,可是他一走出房间就会心悸害怕、手脚发抖。

青年认为可能是以前的心灵创伤导致的,并坚称过去的原因导致现在或未来的结果,难以改变。

然而哲学家运用阿德勒的观点说:你朋友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而是为了不走出去才制造了不安情绪,就是他先把不走出去作为目的,再为这个目的完成合理的原因。这听起来很有启发性。

阿德勒否定弗洛伊德的心灵创伤的学说,他提出: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你想变成别人吗?

每个人都可能追求幸福、成功、自由的美好生活向往,他们大多不满足自己现状而想获得自己偶像般的生活,即成为别人。然而过多人掩盖了自己真实现状,他们嫌弃目前的自己、制造虚无主义装饰自己,却没有看到自己差距,没能够把握此时此刻去追赶,没能看到自己到底能为别人做些什么。

实际上要学会认识到自己的现状,不被自卑情节和优越情节带偏,真正接受现在的自己,学会用信任去架构人际关系,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为别人服务里,一步步朝着理想状态的自己去发展。

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

我们为什么会讨厌自己?

我们为什么看到的全是自己的缺点,为什么与别人比较总会有自卑的心理作祟,是别人太优秀而自己太low?

阿德勒回答:不对。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我们看待这些问题时更应该看看赋予了它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孤立、边缘化是因为感觉自己被他人、社会、共同体疏远了。

那么为何每次想改变却只是三分钟热度,然后又回到现状?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我们构建起的人际关系的目标是从中获取别人的认同,以自我为中心攫取利益?显然不妥。人在社会的关系网络里要被认同就必须参与到共同体中,为别人提供价值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

人一生都要有归属感,有共同体感觉。小到家庭团体,大到文明传承。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本书带来的收获:

1.接纳不足的自己——信任伙伴——为别人服务

2.如果当正向思维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可以试试逆向思维!!

3.重在当下,赋予完成事物的重要意义或使命,积极参与共同体中。

4.坚持批判性思维,挖掘深层原因,解决问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