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樓上作反詩,宋江內心的掙扎

且看反詩詞:

《西江月》詞: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

寫完後,內心的情懷還在翻滾,又到詞的後面再寫下四句詩: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單從詩詞來講,表達的太過刻意,無異是想說:“老子宋江,胸有韜略,懷才不遇,刺配江州,朝廷既然沒有看到老子的才華,那老子就上梁山讓朝廷看看。”

宋江自始至終都未曾有反意。

但,宋江是有野心的人,從他仗義疏財、扶危濟困,廣交天下英雄好漢,就可窺探。只是,他的野心是想得到朝廷的重視,施展才華,建功立業,光宗耀祖。而當時朝廷的情況是,偷奸耍滑的高俅得到重用,真才實學的士子受到排擠,可見朝廷的風氣。想在朝廷混,玩的都是讒佞,很明顯,宋江不恥,也不幹。

與朝廷不同,在江湖混,靠的是忠義。而讒佞與忠義是不能兩全的。

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等七人劫持生辰綱事件敗露,朝廷準備捉拿晁蓋,消息被宋江知道了。宋江兩難了,抓了晁蓋吧,違背了忠義,放了晁蓋吧,又背叛了朝廷。值此兩難之地,宋江也玩了把套路,私底下將消息走漏給晁蓋,卻又在官府之間周旋,希望及保全忠義,又不背叛朝廷。

只可惜,在當時的環境下,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最終,事情還是敗露了,被閻婆惜知道了,宋江被迫殺了閻婆惜,吃了官司。此時的宋江對朝廷還是存有希望的,故此沒有上梁山落草。而經歷後續幾次牢獄之災,直至刺配江州,又看到梁山泊風生水起,名聲在外,宋江內心的掙扎達到頂峯,接着酒意,在潯陽樓上徹底爆發。

這詩詞是宋江的內心獨白,可謂水到渠成。

從劊子手下死裏逃生的宋江,下了決心:上梁山。

上梁山後,宋江開始了各路征伐,梁山聲勢更加浩大,各地好漢陸續來歸,逐漸走向巔峯。而宋江壯大梁山,自始至終都是貫穿一個目的:引起朝廷的重視。

梁山的宗旨並不是反叛朝廷,而是替天行道,這與故事最終梁山走向招安是一致的。

只可惜,這是一廂情願的。

梁山好漢最終的下場,再一次印證了宋江內心的掙扎,二者是不能兩全的,至少當時不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