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祕籍”闡祕】“先要兩股前節有力”論盤架子要點——當“節承重,關節放鬆”

說到“太極拳祕籍”,歷史上確有其事!這些祕籍雖然重要,確因爲時代久遠而顯得語言晦澀,而致使絕大多數太極拳愛好者根本不重視它。相反,大家倒是習慣於在互聯網絡去瀏覽各種海量的關於太極主題資訊。這無異於捨本逐末,放棄眼前棄珍珠,而去大海里摸索探奇,結果不僅浪費了時間,一無所獲,更有被缺乏嚴謹性的文章或被雲山霧罩的“胡說”所誤導,走上違背生理、違反科學的錯誤習練之路,長此以往,結果導致身體受傷,豈不可惜!

傳統“陳楊武吳孫五大流派”(也有六大流派之說),凡正式入太極門、有傳承的太極拳修習者,他們往往能達成一個共識——即在所有太極拳理論中,古典拳論比現代拳家的理論“靠譜”,而在古典拳論中最著名的一篇當屬《山右王宗嶽拳論》,這是一篇拳史上首次用“太極”之理論證“傳統武技”  的經典之作,其在太極拳界的地位相當於一個國家的“憲法”,是太極拳根本理論,爲各家所公認。但是,有一點大家須明確,對於一個國家,憲法雖然重要,堪稱國之根本,可是對於該國民衆來說,往往要用具體的下位法,如合同法、婚姻法來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王宗嶽拳論》就好比是類似“憲法”一樣的綱領,具體練拳練功就需要更具體操作層面的指導了,比如《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就堪稱太極實修層面的“實踐手冊”。這篇拳論的作者爲清朝末年的李亦畬先生,李先生名經綸,字亦畬(1832-1892),河北永年望族,是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的外甥,文武雙全,兼濟鄉里,在太極拳功夫實踐上達到極高造詣,尤其對於太極拳理總結,更是做出無與倫比的貢獻,堪稱武式太極拳承上啓下的一代宗師。

太極“四兩撥千斤”的最基礎的訓練

李大師在其所著的《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說:“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大師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古人前輩講的“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第一步就是“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以下我們就分幾個要點來論述這“第一步”太極修習要領:

1、哪裏是“股”?

        許多人將“股”理解爲“屁股”,這就錯了。就算具備非常淺顯的古文字素養者,都應當知道“股”是“大腿”,即“從胯關節到膝關節”這一段。可惜的是,由於傳統文化教育普遍斷層現象,習拳者一般都不能精確理解“股”爲何物,大都理解成“屁股”,還按照“大差不差”的習慣思維方式,懶得做任何深入精準思維。殊不知,如果找不到“股”,“股前節”就更不用提了。

2、究竟哪裏是“股前節”?

        首先要清楚“節”與“關節”的區別,比如我們喫甘蔗,一節甘蔗是指相鄰的兩節固中間的一整段。至於人,以下盤腿部爲例,下盤包括“胯、膝和腳踝”這三個重要的大關節,相鄰的兩個關節之間的“一整段”叫“節”,相鄰的兩節之間“關聯之處”叫“關節”,如踝關節和膝關節之間就是小腿,此爲一節;膝關節和胯關節之間就是大腿,也是一節,此節古代稱之爲“股”。又比如:大臂是一節,小臂是一節,這兩節相關連接處,就是“肘關節”。

        所謂“股前節”,有許多人認爲是“大腿骨中間到膝蓋關節”這半段,或者認爲是大腿小腿鏈接處的“膝蓋”…都錯了,大錯特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了,這麼練怎麼能起到“強健保護關節”的目的,相反傷關節倒有極大可能。李大師的邏輯很簡單,“大腿”前面的“完整的一節”,自然就是“小腿”了。大師讓你“小腿(小腿肚子肌肉)”用力承重,你結果理解成“膝關節”用力承擔身體重量,這麼做非把膝蓋毀了不可。

3、哪裏是“腳根”?

        這裏要注意此“腳根”非彼“腳跟兒”,“腳”好理解,“根”是關鍵,根是指落地生根。“勁起於腳根”則指“滿腳底落地生根”,即指整個腳底板與地面儘可能均勻接觸,均勻承擔身體重量。

        總之,無論是靜態太極樁功,還是行拳盤架子過程中,周身關節都要放鬆,具體如何周身關節放鬆?從整體上要頂虛領、腳踏實、周身中正放鬆,保持精神昂揚而絲毫不萎靡懈怠,即頂部百會穴虛虛領起,這樣就如同用衣架掛風衣一般,中間一領兩肩自然鬆開沉下,整件衣服自然垂墜,對於太極行功中的人,也是如此道理。具體落實則要求周身將“節承重,關節放鬆”這一要領落實到周身各處,尤其是下盤腿部,這也是完全符合現代醫學上的常識性結論——附着在骨骼上運動肌,跨越關節,具有“強化保護關節、減輕關節承重負擔,增加關節營養的功能”。

        此處大師在描述行拳走架、練功、推手的要領,在本質上和以前講過的無極樁要領完全一致,大家務必細細用心揣摩,不斷實踐,知行合一,按大師所言,從最基礎步驟“兩股前節有力…勁起於腳根”開始,逐步進階修習,如此便可“庶日進有功矣”。漸次層層進階,至於“神氣鼓盪、周身一家、得機得勢、知己知彼”,而自然終可達到“四兩撥千斤”之妙境。在這個過程中,周身筋節脈膜,四肢百骸,五臟六腑,周身經絡都會得以康復修養,又怎麼會傷到關節? 從身體與重力相適應的平衡力學結構上看,太極拳是從“兩股前節有力…勁起於腳跟”開始訓練的,即從“強化小腿和腳部力量”開始鍛鍊的,如果相反,從增強腰部大腿力量開始,而在小腿和腳底的基礎支撐能力不足,勉強讓大腿成爲“纏絲勁”發力之源頭。無論站樁或行拳,忽視強化小腿和腳部支撐力的基礎性訓練,底盤不能與大地接通,勁力不能起於腳下,病氣濁氣不能下排沉入大地,也不能與天地接通得天地正氣涵養,長此以往,又怎麼能不損傷膝關節,長期錯練,積小傷而成大患,悔之晚矣。

        由於受上世紀50年代後期至今的太極拳普及方式“體操化”的負面影響,以及太極拳媒體宣傳方面的誤導,再加上數百年來國人普遍缺乏認真精神和理性思維習慣的養成,許多太極拳修習者,都以爲太極拳在修身養性方面博大精深,可是等自己真練起來,卻往往先入爲主的認爲“動作簡單,一筆劃就像,差不多就行,堅持練就好”,這實在是對理論與實踐皆系統縝密的太極文化的“糟蹋”,更是對自己身體健康的極大不負責任。

結論:

太極拳須“節承重,關節放鬆”,這是太極拳最本質的力學傳導特點,如果將這個要領練反了,練成“關節承重,節放鬆”,結果造成扭動關節,讓過度受力的“關節”成爲發力之源,關節過度損耗,節上的骨骼肌不能承重,其力量得不到鍛鍊增強,跨越關節肌腱韌帶不能得到強化,不能有效的固定、保護、營養關節,長此以往,又怎麼會不損傷四肢乃至周身關節呢?

【附】本文作者:孫鴻偉 簡介

        孫鴻偉,太極(國學)文化傳播人,陳式太極拳第12代,全真龍門派27代,北京太極無尤堂創設者兼總教練 ,一直致力於傳播國學、養生及正宗太極文化,倡正覺禪,傳太極功,弘無上道。一個新人文主義者、非暴力主義者,“慈垣太極文化公益基金”項目發起者、“青年心智成長與創業互助”活動助力參與者,[全球“巴哈伊•太極”文化活動]倡議支持者。

        孫鴻偉在太極傳承上,爲陳發科大宗師老架一脈,太極宗師洪均生、李經梧和馮志強三位先生再傳弟子。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吳式太極拳第六代,混元太極拳第三代弟子,河北省傳統武術文化聯合會理事,中華太極與中醫專家委員會副祕書長,IBF國際拳擊聯合會太極特訓營特聘教練。

【信奉箴言】

“你們不要相視如陌路。你們是同樹之果,同枝之葉,你們是一手之諸指,一體之諸肢。”——巴哈歐拉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