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秘籍”阐秘】“先要两股前节有力”论盘架子要点——当“节承重,关节放松”

说到“太极拳秘籍”,历史上确有其事!这些秘籍虽然重要,确因为时代久远而显得语言晦涩,而致使绝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根本不重视它。相反,大家倒是习惯于在互联网络去浏览各种海量的关于太极主题资讯。这无异于舍本逐末,放弃眼前弃珍珠,而去大海里摸索探奇,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一无所获,更有被缺乏严谨性的文章或被云山雾罩的“胡说”所误导,走上违背生理、违反科学的错误习练之路,长此以往,结果导致身体受伤,岂不可惜!

传统“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也有六大流派之说),凡正式入太极门、有传承的太极拳修习者,他们往往能达成一个共识——即在所有太极拳理论中,古典拳论比现代拳家的理论“靠谱”,而在古典拳论中最著名的一篇当属《山右王宗岳拳论》,这是一篇拳史上首次用“太极”之理论证“传统武技”  的经典之作,其在太极拳界的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宪法”,是太极拳根本理论,为各家所公认。但是,有一点大家须明确,对于一个国家,宪法虽然重要,堪称国之根本,可是对于该国民众来说,往往要用具体的下位法,如合同法、婚姻法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王宗岳拳论》就好比是类似“宪法”一样的纲领,具体练拳练功就需要更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了,比如《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就堪称太极实修层面的“实践手册”。这篇拳论的作者为清朝末年的李亦畬先生,李先生名经纶,字亦畬(1832-1892),河北永年望族,是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外甥,文武双全,兼济乡里,在太极拳功夫实践上达到极高造诣,尤其对于太极拳理总结,更是做出无与伦比的贡献,堪称武式太极拳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

太极“四两拨千斤”的最基础的训练

李大师在其所著的《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说:“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大师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古人前辈讲的“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第一步就是“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以下我们就分几个要点来论述这“第一步”太极修习要领:

1、哪里是“股”?

        许多人将“股”理解为“屁股”,这就错了。就算具备非常浅显的古文字素养者,都应当知道“股”是“大腿”,即“从胯关节到膝关节”这一段。可惜的是,由于传统文化教育普遍断层现象,习拳者一般都不能精确理解“股”为何物,大都理解成“屁股”,还按照“大差不差”的习惯思维方式,懒得做任何深入精准思维。殊不知,如果找不到“股”,“股前节”就更不用提了。

2、究竟哪里是“股前节”?

        首先要清楚“节”与“关节”的区别,比如我们吃甘蔗,一节甘蔗是指相邻的两节固中间的一整段。至于人,以下盘腿部为例,下盘包括“胯、膝和脚踝”这三个重要的大关节,相邻的两个关节之间的“一整段”叫“节”,相邻的两节之间“关联之处”叫“关节”,如踝关节和膝关节之间就是小腿,此为一节;膝关节和胯关节之间就是大腿,也是一节,此节古代称之为“股”。又比如:大臂是一节,小臂是一节,这两节相关连接处,就是“肘关节”。

        所谓“股前节”,有许多人认为是“大腿骨中间到膝盖关节”这半段,或者认为是大腿小腿链接处的“膝盖”…都错了,大错特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这么练怎么能起到“强健保护关节”的目的,相反伤关节倒有极大可能。李大师的逻辑很简单,“大腿”前面的“完整的一节”,自然就是“小腿”了。大师让你“小腿(小腿肚子肌肉)”用力承重,你结果理解成“膝关节”用力承担身体重量,这么做非把膝盖毁了不可。

3、哪里是“脚根”?

        这里要注意此“脚根”非彼“脚跟儿”,“脚”好理解,“根”是关键,根是指落地生根。“劲起于脚根”则指“满脚底落地生根”,即指整个脚底板与地面尽可能均匀接触,均匀承担身体重量。

        总之,无论是静态太极桩功,还是行拳盘架子过程中,周身关节都要放松,具体如何周身关节放松?从整体上要顶虚领、脚踏实、周身中正放松,保持精神昂扬而丝毫不萎靡懈怠,即顶部百会穴虚虚领起,这样就如同用衣架挂风衣一般,中间一领两肩自然松开沉下,整件衣服自然垂坠,对于太极行功中的人,也是如此道理。具体落实则要求周身将“节承重,关节放松”这一要领落实到周身各处,尤其是下盘腿部,这也是完全符合现代医学上的常识性结论——附着在骨骼上运动肌,跨越关节,具有“强化保护关节、减轻关节承重负担,增加关节营养的功能”。

        此处大师在描述行拳走架、练功、推手的要领,在本质上和以前讲过的无极桩要领完全一致,大家务必细细用心揣摩,不断实践,知行合一,按大师所言,从最基础步骤“两股前节有力…劲起于脚根”开始,逐步进阶修习,如此便可“庶日进有功矣”。渐次层层进阶,至于“神气鼓荡、周身一家、得机得势、知己知彼”,而自然终可达到“四两拨千斤”之妙境。在这个过程中,周身筋节脉膜,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周身经络都会得以康复修养,又怎么会伤到关节? 从身体与重力相适应的平衡力学结构上看,太极拳是从“两股前节有力…劲起于脚跟”开始训练的,即从“强化小腿和脚部力量”开始锻炼的,如果相反,从增强腰部大腿力量开始,而在小腿和脚底的基础支撑能力不足,勉强让大腿成为“缠丝劲”发力之源头。无论站桩或行拳,忽视强化小腿和脚部支撑力的基础性训练,底盘不能与大地接通,劲力不能起于脚下,病气浊气不能下排沉入大地,也不能与天地接通得天地正气涵养,长此以往,又怎么能不损伤膝关节,长期错练,积小伤而成大患,悔之晚矣。

        由于受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今的太极拳普及方式“体操化”的负面影响,以及太极拳媒体宣传方面的误导,再加上数百年来国人普遍缺乏认真精神和理性思维习惯的养成,许多太极拳修习者,都以为太极拳在修身养性方面博大精深,可是等自己真练起来,却往往先入为主的认为“动作简单,一笔划就像,差不多就行,坚持练就好”,这实在是对理论与实践皆系统缜密的太极文化的“糟蹋”,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极大不负责任。

结论:

太极拳须“节承重,关节放松”,这是太极拳最本质的力学传导特点,如果将这个要领练反了,练成“关节承重,节放松”,结果造成扭动关节,让过度受力的“关节”成为发力之源,关节过度损耗,节上的骨骼肌不能承重,其力量得不到锻炼增强,跨越关节肌腱韧带不能得到强化,不能有效的固定、保护、营养关节,长此以往,又怎么会不损伤四肢乃至周身关节呢?

【附】本文作者:孙鸿伟 简介

        孙鸿伟,太极(国学)文化传播人,陈式太极拳第12代,全真龙门派27代,北京太极无尤堂创设者兼总教练 ,一直致力于传播国学、养生及正宗太极文化,倡正觉禅,传太极功,弘无上道。一个新人文主义者、非暴力主义者,“慈垣太极文化公益基金”项目发起者、“青年心智成长与创业互助”活动助力参与者,[全球“巴哈伊•太极”文化活动]倡议支持者。

        孙鸿伟在太极传承上,为陈发科大宗师老架一脉,太极宗师洪均生、李经梧和冯志强三位先生再传弟子。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吴式太极拳第六代,混元太极拳第三代弟子,河北省传统武术文化联合会理事,中华太极与中医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IBF国际拳击联合会太极特训营特聘教练。

【信奉箴言】

“你们不要相视如陌路。你们是同树之果,同枝之叶,你们是一手之诸指,一体之诸肢。”——巴哈欧拉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