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馬磨河水庫軼事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磨市鎮內,有一條溪河,它從海拔千米高山的馬鞍山至海拔百米磨市村流入清江。大概長二十多公里,途中經過(上世紀70年代的行政區域)安豐大隊,大營頭大隊,救師口大隊,柳家院大隊,磨市大隊。大概養育河邊的六千人口,農田灌溉,羣衆的生活用水,生畜用水。它是一條生命河!洪水氾濫時,給兩岸的羣衆帶來災難!

在人民公社時代,全國農業學大寨,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各級革命委員會(現是政府)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有叫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氣派。1970年,長陽縣平落區革命委員會(下屬平落,曉麻溪,峯山,磨市,花橋,民主,大堰,趙家堰,黃家趟九個公社,五十四個生產大隊,近十萬人口)組織興建馬磨河水庫!興建南乾渠,把水引上矛崗頭,興建北乾渠,把水引進多寶寺,灌溉糧田,增加糧食產量!

小時候,我經常去平落區供銷社(現救師口村)去買物資,去平落區糧食管理所買糧食(那時因老爹是生產隊隊長,住隊幹部住我家,喫每頓飯給半斤糧票和兩角錢,到時候去糧管所買糧油)路過的馬磨河水庫是大營頭大隊的房屋基地!因該處河水兩岸最窄,是築壩的最佳方案!

據有關資料記載,馬磨河水庫的修建於1970年冬季開工,1973年6月完工,歷經四年,整個工程完成土石方34.8萬方,投資58萬元,用去鋼筋147噸,炸藥89噸,補助糧食27.5萬斤(每個工日補助糧半斤),每年有18萬勞動工日,平均每天有500人在工地勞動!

工程完工後,大壩高42米,底寬16米,頂寬4米,頂長183米,全靠人力壘砌,肩挑背託,工程量大,受人力,財力,物力的限制,在當時是一個奇蹟!

我從1972年在救師口中學讀書,每星期六回家,星期天上學,都要路過該工地。從庫裏爬上壩上在走下去,是經常的,必走之路!有時候還坐船上壩。

工地上有一臺履帶式拖拉機,來回碾壓,這是最先進的勞動工具,在就是幾臺柴油機,放在上坡頭上,掛上一根鋼絲,板車裝上石頭,板車上有鐵鉤掛在鋼絲上,使石頭拉到壩上,大壩外面的石頭,是石匠用鐵鑽子,鑽成一米長,高五十工分的石板砌起來的。用成型的方石壘砌成臺階型壩外緹面。

那時,參加工地勞動的,叫民工,是區革命委員會下派民工指標,落實到生產隊,可以說,工地周圍五里路的農戶,都住滿了民工。一個公社組建叫一個連,總指揮部叫團部!一般一個連有伙食房,有吹事員,燈鉢子飯,每個民工每天補助五分錢,半斤糧食,並回本生產隊記工分參加本生產隊分配。

有一年冬季,全區動員大會戰,我們學校大禮堂就住滿了民工,不少於500人,特別是趙家堰,黃家趟的民工,走到工地要走一天的路。那時到區還沒有公路!

我們學校的學生也參加了大會戰,早上六點喫飯,走半個小時,在工地就是背土,背土的路程在一里路以上。連續一星期,區裏給每工日補助半斤糧食。

那時,平落流行的一句,山上的人有力背,山下的人有力挑,背挑都回,走到哪裏都不怕。

工地上熱火朝天,柴油機,壓土機忙個不停,人員穿流不息。就是人人背子裝上土,人人背土往壩上走!一天到晚,不知走多少趟!

水壩建後,水渠開挖成型,開挖水渠的山體是麻股石,由於開挖震動,用石灰黃土做砂漿,水渠建成後,水不堵漏,水源從壩頭開閘,水流不到矛崗頭和多寶寺,在半路漏了!

水壩建成後,對河流兩岸的防洪防災起了決定性作用,還建了一個小型水電站!

時隔半個世紀,國家對該水庫撥專款進行了維修,該水庫是磨市鎮自來水公司的唯一水源!

隨着馬磨河水庫地名的出現,現有馬磨河社區!龍五一級公路中間有一座橋叫馬磨河大橋!

馬磨河已是磨市鎮人民的一種象徵,一種希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