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轉型的二三事

2015年之前,我一直在上班,是一個打工者或者說是社畜。後來,成爲了創業者,說好聽點是老闆,說難聽點是在給員工和房東打工。

近日,我從創業者又變回了打工者,拿的工資還沒我以前發給我店員的高。

新同事問我,以前在哪個支行做呀?我說我是第一次做銀行。她微微驚訝,這種驚訝我很熟悉——

我剛開始做美甲店的時候,別人也是這樣的表情。

老朋友問我,有沒有心理落差?以前每個月可以賺幾萬,現在每個月賺幾千。

其實還好,在疫情開始後我就做好了心理準備,強行續簽租賃合同做高級韭菜,表面風光,實際上沒什麼意思,人還是要務實一點。

畢竟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得失,人生也沒有白走的路。

你別想着什麼都能抓在手裏。

而且“每個月賺幾萬”也是倖存者偏差,我也有保本或虧損的時候,這樣一平均,數據就被拉下來了。

收益和風險永遠是並存的,且成正比。

你想要高回報,就要承受明顯的不確定性和壓力。

再說一說很多人遇到的價格戰和同業競爭(不限於美甲):

你開公司開店,成本10元的東西賣到80元,定倍率是8倍,你躺着都能賺錢,心裏很開心,覺得找對了方向。

漸漸的,很多人聞到利潤的香味,蜂擁而至變成你的同行。於是一樣的東西,同行賣70元,客人被搶走了。你不服氣,賣50元,客人又回來了。他一看,賣35元……

一陣拉鋸後,你們都賣18元,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價格,你們心照不宣,因爲你們知道再降就真的沒有淨利潤了。

這8元,確切地說,不是你的利潤,而是這個社會看你辛苦,給你的“社會工資”。

你躺賺的那段日子,叫做紅利期,紅利期是有窗口時間的,它不是一直存在的。

你想做大自己的公司,一定要有自己的“護城河”,要有獨特的優勢。

你怎樣才能保持你8倍的定倍率?這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

沒想通之前,還不如好好打工,至少睡得安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