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型的二三事

2015年之前,我一直在上班,是一个打工者或者说是社畜。后来,成为了创业者,说好听点是老板,说难听点是在给员工和房东打工。

近日,我从创业者又变回了打工者,拿的工资还没我以前发给我店员的高。

新同事问我,以前在哪个支行做呀?我说我是第一次做银行。她微微惊讶,这种惊讶我很熟悉——

我刚开始做美甲店的时候,别人也是这样的表情。

老朋友问我,有没有心理落差?以前每个月可以赚几万,现在每个月赚几千。

其实还好,在疫情开始后我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强行续签租赁合同做高级韭菜,表面风光,实际上没什么意思,人还是要务实一点。

毕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得失,人生也没有白走的路。

你别想着什么都能抓在手里。

而且“每个月赚几万”也是幸存者偏差,我也有保本或亏损的时候,这样一平均,数据就被拉下来了。

收益和风险永远是并存的,且成正比。

你想要高回报,就要承受明显的不确定性和压力。

再说一说很多人遇到的价格战和同业竞争(不限于美甲):

你开公司开店,成本10元的东西卖到80元,定倍率是8倍,你躺着都能赚钱,心里很开心,觉得找对了方向。

渐渐的,很多人闻到利润的香味,蜂拥而至变成你的同行。于是一样的东西,同行卖70元,客人被抢走了。你不服气,卖50元,客人又回来了。他一看,卖35元……

一阵拉锯后,你们都卖18元,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你们心照不宣,因为你们知道再降就真的没有净利润了。

这8元,确切地说,不是你的利润,而是这个社会看你辛苦,给你的“社会工资”。

你躺赚的那段日子,叫做红利期,红利期是有窗口时间的,它不是一直存在的。

你想做大自己的公司,一定要有自己的“护城河”,要有独特的优势。

你怎样才能保持你8倍的定倍率?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没想通之前,还不如好好打工,至少睡得安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