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該怎麼辦?只要你讀懂《論持久戰》!

作者:水木然

在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我們再次提出了“持久戰”的概念!

會議提到:“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

這是繼1938年6月日本侵華戰爭最慘烈、中國在最危急時刻毛澤東寫出《論持久戰》之後,中國最高決策層時隔82年後重提“持久戰”!

背後的意義非凡!

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方面來看

我們遇世界千年之大變局

這種情況之下

企業家該怎麼辦?

創業者該怎麼辦?

普通人該怎麼辦?

不要着急!

只要你能認真讀懂《論持久戰》

之前美國《華盛頓郵報》罕見的發了一篇文章,原題: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特朗普時代中國的最熱新讀物

《華盛頓郵報》報道截圖

《論持久戰》爲何具有穿越歷史和空間的魔力?

1937年,日本侵華,當然全國上下不知所措,人品羣衆一片茫然!

而毛澤東以他的雄才大略,審時度勢,結合中國自身特點,忽然看清了中國真正的出路!

1938年,毛澤東把自己關在了窯洞裏,七天七夜沒有出門,終於完成了《論持久戰》。

毛澤東,完全可以稱得上說中國幾千年纔出一個的天才!而《論持久戰》是毛澤東思想的一大法寶!

當時馮玉祥得到這本書後,立即自費印了3千冊,分送國民黨要人,而白崇禧讀後,更是大爲歎服,如獲至寶他歸結出“積小勝爲大勝,以空間換時間”這兩句話,它立刻把在《論持久戰》送給了蔣介石,而這一次,連蔣介石也不能不贊同毛澤東的雄才大略了!

歷史從未改變,歷史只是在不斷的重演。

如今面對國內外複雜的鬥爭和經濟形勢,很多人再次陷入迷茫,如今所有的“必敗論”和“速勝論”,都是偏激的!

這個時候,我們很有必要重讀《論持久戰》!

每一箇中國人,無論是政客、企業家、創業者、投資家還是普通的工薪階層,都應該來好好的讀一下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它闡述的鬥爭原理,同樣適用於創業、工作,甚至人生,這就是毛澤東的偉大之處,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之精髓!

—— 水木然 推薦閱讀

作者:韓毓海

內容有刪減

1947年2月,遠藤作爲戰犯被關進了東京的巢鴨監獄,一年後,他被釋放。從此他平日閉門不出,苦苦思考着日本戰敗的原因,直到他讀到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他的思路從此轟毀,他說:自己“覺悟在一夜之間”,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起碼從三個方面擊中了日本戰略的要害,也擊中了遠藤三郎的要害。

從歷史上看,日本有一個武士階層,而中國的劣勢則在於統治者是文士階層,這是兩個社會結構的不同,這種社會結構的不同,則造成了政治動員方式的不同。

日本的政治動員,是建立在封建武士制度的基礎上,日本政治動員比較快,但範圍有限,而中國的政治動員雖然進行得慢,但深度和廣度則比日本要大得多。

倘若中國能夠進行全民族的廣泛動員,並形成一支與人民在一起的軍隊,那麼,日本軍事制度就會被中國的全民皆兵所戰勝,日本在軍事方面的優勢,就將被中國在政治動員方面的全面性、廣泛性之優勢所克服。

毛澤東全面論述了爲什麼全面的政治動員是抗戰勝利的關鍵。他認爲:

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抗日以前,沒有抗日的政治動員,這是中國的大缺陷。抗日以後,政治動員也非常之不普遍,人民的大多數,是從敵人的炮火和飛機炸彈那裏聽到消息的。這也是一種動員,但這是敵人替我們做的。

這種情形必須改變,不然,拚死活的戰爭就得不到勝利。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要勝利,就要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然而一切這些,離不開動員老百姓。要勝利又忽視政治動員,叫做“南其轅而北其轍”,結果必然取消了勝利。

毛澤東接着指出,政治動員,就是“必須使每個士兵每個人民都明白爲什麼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麼關係”。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和宣傳方面的較量,因此,抗戰,也是一場文化的思想的戰爭與鬥爭。他認爲:

什麼是政治動員呢?首先是把戰爭的政治目的告訴軍隊和人民。必須使每個士兵每個人民都明白爲什麼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麼關係。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必須把這個目的告訴一切軍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熱潮,使幾萬萬人齊心一致,貢獻一切給戰爭。

其次,還要說明達到此目的的步驟和政策,現在已經有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又有了一個《抗戰建國綱領》,應把它們普及於軍隊和人民,並動員所有的軍隊和人民實行起來。

沒有一個明確的具體的政治綱領,是不能動員全軍全民抗日到底的。怎樣去動員?靠口說,靠傳單佈告,靠報紙書冊,靠戲劇電影,靠學校,靠民衆團體,靠幹部人員。

抗日戰爭的政治動員是經常的。要聯繫戰爭發展的情況,聯繫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戰爭的政治動員,變成經常的運動。這是一件絕大的事,戰爭首先要靠它取得勝利。

2

其次,《論持久戰》指出,中日之間的較量,也不僅是現代化程度的較量,而且還是意志與人心的較量!

毛澤東論述了他的基本觀點,中國走向衰落的基本原因,就在於人民沒有組織,社會沒有組織能力,一旦把人民組織起來,那麼,中國的社會結構就會發生根本改變,日本的武士組織,就不能與中國廣大的羣衆組織相抗衡。他說:

目前,中國只是與日本作戰,而在不遠的將來,日本將不得不與中美蘇同時作戰。相對於中國,日本固然在軍事、現代化程度和國力上都佔據優勢,但是,這種優勢是表面的。

實質上,日本在政治動員、意志較量和全球戰略三個方面,都處於劣勢,正是從政治動員、社會組織能力和全球戰略三個方面看,日本必敗,中國的抗戰必勝。

3

面對西方的衝擊,近代的日本與中國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面對西方的壓力,日本沒有經過抵抗,就立即放棄了自我,而轉向了西方,但是,中國卻把這種壓力變成了自我變革的動力,在抵抗西方中,重新創造出一個新的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道路。

於是,日本的近代化,就是全盤西化,而中國在抵抗西方中,能夠比西方想得更深,走的更遠,而日本卻在西方的壓力下放棄了自我,日本的現代化道路只是模仿西方,它不可能比西方想得更深,走得更遠。

日本之所以自誇自己比中國優秀,無非是因爲自以爲是“西方的好學生”,但是,這樣的所謂“好學生”,卻是爲魯迅所不齒的“弱者”和奴才。

魯迅說:“強者受到欺凌,抽刀向更強者。而弱者受到欺凌,則抽刀向更弱者”。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就是西方列強的奴才,日本自己不但在西方面前不抵抗,而且吉田松蔭等“明治志士”們反而提出了所謂“得失互償論”:即“失之於歐美,補償於鄰國”,這當然就是“受到強者的欺凌,而抽刀向更弱者”,而福澤渝吉的《脫亞論》,不過是把這種最可悲的弱者,粉飾爲強者的遮羞布而已。

《近代的超克》出版於1983年,回顧20世紀前半頁的歷史,作者竹內好感慨說:日本只認西方價值爲普世價值,但是,忘記了西方的價值並不普世,因爲西方的自由、平等只適用於西方的市民社會,並不包括西方的無產階級,更不包括世界上的殖民地人民,中國的反抗,則是要求把自由、平等推行到所有的人之中,而這纔是真正實現普世價值。

另一位日本思想家丸山真男則說,無論西方和日本都不代表普世價值,因爲代表普世價值的是中國革命,日本和西方的現代化是自上而下的,中國革命是自下而上的,它的目的就是把自由、平等推行到最下層的人民中。

丸山真男這樣比較中國與日本的現代化進程說,日本的現代化不但沒有引發內部的社會革命,反而加劇了日本社會的封建結構,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則是在反抗帝國主義的同時,則進行着內部的社會革命。

中國在抵抗強權中,煥發了自我,進行了自我改造的革命,而且,中國革命不僅改造了中國,改造了東亞,也改造了世界!

日本之所以一直不承認道義上的失敗,這就是在遠藤三郎乃至石原莞爾等“有思想的軍人”看來,日本發動戰爭的根本目的,就是力圖以“東方的價值”,批判“西方的價值”。

但是,讀了《論持久戰》之後,遠藤三郎方纔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東方價值”。他說:真正的“東方價值”,就是抵抗強權,人類的普世價值就是和平,武的意義是“止戈”,“止戈”纔是軍人的道德,即“武德”。而這就是《論持久戰》中所指出的——“爲永久和平而戰”。

當毛澤東寫《論持久戰》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有全面爆發,而毛澤東卻預言說:這次大戰與此前一切戰爭都不同,因爲它將會產生一個極爲重要的成果,這就是它將使全人類認識到:和平是全人類最普世的價值。“和爲貴”,和平超越了“東方價值”和“西方價值”。而戰爭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消滅戰爭。

受到毛澤東所謂“爲人類永久和平而戰”論斷的啓發,二戰結束後,遠藤三郎最早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建立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遠藤三郎差不多長毛澤東一年,但是,他卻這樣說:在他(毛澤東)面前,我好像是一個後輩見到前輩一樣,心中充滿了惶恐與感激。

4

陸地與海洋。這個問題豈止困擾着日本,而且也困擾着全人類那些最發達的頭腦,最強悍的心靈,猛士決戰,豈止在疆場。毛澤東與遠藤三郎當年關於全球戰略的對話,對於今天的我們,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發意義。

1919年,英國戰略家哈爾福德·約翰·麥金德提出了“陸權論”。他指出:歐亞大陸是世界的核心,是“世界島”,而一切海洋國家,都處於邊緣。“誰統治了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統治了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能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世界。”

基於這樣的陸權理論,英國、德國和蘇聯,先後展開了對歐亞大陸——特別是其核心地帶的爭奪。“二戰”期間,美國戰略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則依據他的“三海戰略”,提出了“海權論”。

他指出:地中海是控制歐亞大陸和非洲的要塞,加勒比海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要衝,而中國南海則是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誰控制了這三個“海”,誰就將控制世界。麥金德把歐亞大陸視爲中心,把海洋視爲邊緣,但斯皮克曼則反其道而行之,他指出:只要以邊緣包圍中心,便可以瓦解中心。

冷戰期間,以美國爲首的“北約”,正是根據這樣的戰略,包圍並瓦解了蘇聯。但是,冷戰結束後,美國卻轉而追隨麥金德的陸權戰略,再次興兵西亞和中亞,最終,今天的美國則困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之中。歷史有着驚人的相似,當年,陷入了陸地與海洋之間的徘徊而顧此失彼的是日本,而今,同樣陷入了陸地與海洋之間的徘徊和顧此失彼的,則是美國。

1935年10月,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念奴嬌·崑崙》。這首詞把陸地與海洋融合爲一體: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爲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爲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何謂海洋?海洋就是夏日消融的大陸;

何謂大陸?大陸就是江河橫流的海洋。

海洋與大陸不是對立的。“海權”與“陸權”,本是一體。

“橫空出世莽崑崙”,毛澤東就是這樣超越了單純的“陸權論”和“海權論”。

無獨有偶,《南京條約》簽訂後,魏源發憤寫下了偉大的戰略著作《聖武紀》。

面對英軍從東南海上來的危局,魏源提出了這樣天才的構想,他指出:一味地固守東南沿海,與敵決勝於海上,這是錯誤的戰略,而正確的戰略,應是打到敵人後方去——即打到英屬印度去。魏源指出:大陸就是海洋,陸權就是海權,而如果用今天的說法,這便是:“一帶”即是“一路”!

————完—————

水木然點評: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毛澤東中所以把中日的較量看的如此透徹!是因爲他對 敏銳的洞察力,以及且深邃的戰略佈局能力!

今天的我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能不能立刻看到本質?能不能意識背後無形的力量?這決定了我們應對困難的能力!

世界正逢千年之大變局,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鬚髮揚持久戰的精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