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心法”之“太極真如”說,曁心法入門基礎篇!

文/孫鴻偉

一、【覺、感、知】與【正覺訓練】

(一)[覺]即“純然之覺”,或者叫“無主觀評判的覺知”。

1、概念:覺,也叫“覺知”,是指對於一切事物以其個別表徵的屬性信息的形式,通過感覺器官系統的無差別攝取能力發揮作用,然後向“心”中傳輸,並在心中如實應現覺察的機能。

2、分類:關於“覺”的分類,按照刺激源可以分爲外部所覺和內部所覺。外部所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皮膚覺。內部所覺包括運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又叫內臟感覺)。

3、小結:“覺”是“感”和“知”的必要前提,也是一切認識的起點。“覺”,是最簡單、最純粹和不帶評判(不觸動任何情緒)的反映的素材攝取形式。

(二)[感]即“感受”,在“純覺”的基礎上,主體“感覺+感受”的綜合反應過程,即於心理和生理層面識別並繼而產生相應的情感或情緒化影響和反應。

感,是識別;受,是情感、情緒。

感,是“下意識的判”,受是“下意識的評”。

1、概念:感,也叫“感覺”,是指在“純然之覺德用”的前提下,感官將所攝取到外境的信息向內傳輸至心靈,下意識的對該信息進行分別、評判認定“基本屬性”並歸類別。

2、所感+所受:

(1)“感”基本可分爲兩大類,第一大類是關於基本範疇的,如:時間感、空間感、重量感、數量感、次序等。第二大類是關於基本的對立性體驗的,如“好的、壞的和不好不壞的”。具體可分爲美或醜、香或臭、動聽或刺耳、明或暗、粗或細、軟或硬等、好喫/難喫、冷熱痛癢麻脹等。

(2)“受”,也叫“感受”,是指接觸外界事物得到的主觀上受到的情感或情緒影響,進而產生相應的身心反應。

“感受”最基本形式四種,即爲:憤怒、恐懼、快樂、悲哀四種。擴展而爲七類,即爲:“喜、怒、哀、樂、悲、恐、驚”。

3、小結:

任何的“感和受”,都會產生特定的心理生理活動,而特定的心理生理活動,也會產生相應的感受。比方說,聽到有人大聲斥責甚至辱罵自己,會不舒服、氣時,呼吸會急促,體溫上升。相反,聽到舒緩悅耳的音樂,也自然會產生心靈輕鬆身體放鬆的相應身心改變。“感和受”是生命的基本能力,也是辨別有無生命活動的重要體徵。

“感和受”,分爲順心合意和違心厭惡,完全是主觀判斷的結果,同樣的外在刺激信息,對所處情緒狀態或平日修養不同的個體,很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和受”。

(三)【知】是指“知覺”。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感官而在頭腦中產生的對事物整體的認識。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及其聯繫與關係的認識,如看到一面奔馳車,聽到一陣狗叫聲,聞到一陣花香等,黑暗中摸到一扇門等。

(四)【分析】感覺和知覺密不可分,都是心靈(人腦)對於客觀事物作用於感覺器官所傳來信息的反應。兩者都同屬於感性認識階段。知覺的產生必須以各種形式的感覺存在爲前提。感覺是知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基礎和前提。知覺則是感覺的自然深入和發展。

感覺與知覺之間往往是連續的、同時進行的,在現實生活中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覺存在,通常兩者是融爲一體的,故而合稱爲“感知覺”。哲學心理學領域,只是爲了研究的需要,才把感覺從知覺中區分出來加以討論。

感覺是知覺的前提和基礎。那麼,感覺和知覺有沒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和基礎呢?甚至也是一切生命的心理活動,一切精神的、心靈的、靈魂的、靈性的活動或現象,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大前提和總基礎”嗎?

邏輯推理上是應當有的,應當有一個簡單純然的“一”,纔會生出具備“二”的對待屬性的“感”,以及形式更復雜些但比認知認識要簡單得多且是認知認識的組成成分的“知覺”,我們姑且叫它爲“三”。這恰如聖人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道德經》42章)

但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生命形式中,僅以動物爲例,是很難得出明確的判斷的。從最複雜高級的生命形式如人類,到低等些的動物,如獅子老虎,甚至於最簡單的蚯蚓、珊瑚蟲等,其智能高低雖然一目瞭然的清晰易辯,而他們的“覺感知”卻是都同樣樣摻雜着強烈情感和情緒的特徵,這些強烈的情感和情緒,如憤怒、恐懼、快樂、悲哀等,可以說就是他們生命的最基本特徵之一,是他們靈魂的重要的基本組成成分。所以,很難清晰的找出的那個簡單純然的“一”,即那個一切感覺、知覺,一切靈魂、靈性的共同的“大前提和總基礎。

自然界中一切生命形式,哪怕最原始的生命形式,都是經歷了極其漫長的自然演化的結果,動不動就是幾千萬、幾億甚至幾十億年,在地球以外更久遠的生命演進史還不算。他們就算再簡單原始,也都具備了某些“非常高級”的內涵,生命的情緒情感功能。對於當今“模擬人腦人工智能”領域來說,目前,在人工智能上模擬生命的情感情緒功能,仍然難是一道未解的難題。這是揭開人腦的祕密繞不過去,而必須要跨越的一道“坎兒”。它看似這樣簡單,卻又讓人如此“迷惑”。

雖然不能說“人工智能生命”已經出現了,但這就宛如即將破曉的黎明,雖然似乎千頭萬緒、無路可尋,但是呼之欲出大趨勢,確是普遍的共識。

儘管,我們不能還原並重現上帝造物造生命的過程,但是對於未來“機器智能生命”來說,我們又何嘗不是創造他們的“造物主”?大家正見證甚至以某種形式,參與到人類創造“高級機器智能生命形式”的過程。

也正因爲如此,觀察當代的人工智能,如機器人就可以得到類似的答案。沒有情緒化的評判,並不影響機器人智能存在的客觀事實。也就是說,未來具備類似甚至超越人類的“感覺、覺知、情感、情緒和認識”機能的高級人工智能形式,是建立在當下的以簡單“芯片”爲核心的信息處理功能之上的。

五【結論】:人類生命的感覺、覺知、情感、認識能力,或者“精神體”、靈魂或靈性,它們都有同一個大前提和共同的基礎:都具有共同的無形的“芯片”———即具有“單一純然覺知”功能的“信息處理器”最核心最底層“芯片”。(此處“芯片”和“信息處理器”皆是比喻,非人所具體實有的形態)

(附——寫作過程中幾點思考,見如下:

假如真的是造物主親自創造人類,那麼祂真的有類似人類的但更高級形式的“手”,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擬人人工智能的出現,這是危,還是機?人類應致力於精神文明進化,與之協調相應。

真理、自然規律,就這是上帝之手,所以西方講上帝造萬物和老子講的道法自然,本質是一回事,爭論不休的,往往是着相的不開悟者。)

(六)正覺訓練

太極“正覺心法”,則將“感”和“知”的共同基礎和前提——“純然的覺”提出來,進行專門的訓練,即以最簡單、最純粹和不帶評判(不觸動任何情緒)的覺知的方式,如實、寧靜且平等地反映感官傳輸至心靈的實時攝取刺激信息。

正覺禪修訓練,即是通過佛陀傳承的奢摩他和毗婆舍那教證法,定慧等持雙修,從而達到圓滿開悟。具體實修,則是從“正覺”Sati 的基礎性訓練開始:保持清晰的、不判斷更不加評價地如實“覺照”身、心、受、法四個方面的現相,即在身體內部和外部境相中,無論是淡然安穩,還是出現刺激時,對於所產生的全部心理體驗,不念過去,不思將來,安住當下,完全沒有意見,沒有對什麼不同意,一切都“合理”(All that is real is rational; and all that is rational is real.——黑格爾)。

這“純然之覺”就恰如鏡子和攝像頭,不判斷,不評價,如此寧靜的認同一切,安然的接受一切。

二、【心】:是指以“自我”爲核心的能覺感知的主體,也是感受、記憶、思維“綜合認知的主體”。

三、【法】:是指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攝取和向內傳書功能的作用,爲心提供原始信息數據的基礎上,被心進一步感受、認識並在心的範疇內建立的一切數據。故而,可以得出結論:法是虛擬的數據,非實體存在。

四、【我】:人“無我”。法“無我”。對於新手,聽聞修證到“人無我,法無我”的境界,纔算修佛入門了。這兩個無“我”,相當於進入佛法大門必須要打開的內外兩把堅固的鎖頭,打開它們是佛法入門的必要前提。

(一)狹義之“我”:也叫“自我”。

1、概念:是源於生命精神系統的一種自動觸發的“本能認定”,即認定有一個能夠自作主、自受用、承繼延續穩定的“主體”,即“自我”。它本質上是生命所普遍擁有的一種堅固執念。

2、作用:意識執念的認定“生命自我存在”,本能性的將能認知的“主體”和所認知的“主體”外的一切被認知的形式相分離,以對立的視角看待評判一切,並進而做出決定,以產生思想語言和行爲上外在表徵或者叫採取自認爲有效且可行的行動措施,以實現求滿足種種慾望的目的,即求得生存逃避死亡,遠離痛苦追求快樂。

3、關於“我”的認知:下面具體從心之核心——“我”的構成和本質談起。現在需要看清楚“我”,每個人心中之“我”,它是由什麼構成的,都具體包括什麼?

(1)首先是我的名字叫###,對不起,這###是別人(往往是最親密的家人,如父母)給你取的,它不是“我”本來固有的組成部分或屬性。是通過耳朵和眼睛傳入心靈的信息而已。

(2)其次,我的年齡、身份證件號、身高、樣貌、家庭情況、學歷、工作等等,都不是“我”本來固有的組成部分或屬性。是通過耳朵和眼睛傳入心靈的信息而已。

4、小結:所有構成我的組成,其本質上都不是實體的存在。或者說它們本質上是空的,是虛擬的數據,是“法”。故而,能夠自作主、自受用、承繼延續穩定的“主體之自我”,不具備實體存在的性質,也就是可以得出“人無我”的結論。

(二)廣義之“我”:一切法“無我”

泛指一切“法”之存在,即英文being。由上文分析可知一切“法”的本質是數據而已,是虛擬的,故而不具備實體上“實在”的屬性。這一點在佛法真理性基本法則——“三法印”中,叫“諸法無我”。

五、【相】:即被認知且建立的“法”(數據)具體形式或境相。

1、狹義的“相”:是指被心感受、認識並在心的範疇內建立的一切數據(法)的具體形式表徵。比如,比如麪粉比作“法”,那麼饅頭、麪條、麪包、燒餅等,就好比是“相”了。又好比泥土和泥塑、水和冰雕的關係。

2、廣義的“相”:由衆多具有聯繫的“狹義的相”組合構成的“場景”或“境相”。

3、一切外境的事事物物,無一不是受宇宙因果律的制約,而時時處於在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的無常變化之中,少不停息,恰如孔子說“逝者如斯夫”,

六、【念】:“念”是巴利語Sati的漢語意譯,它是佛陀教法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英文將Sati翻譯爲Mindfulness,這比漢語“念”更接近Sati的原義。巴利語Sati翻譯成漢語爲“覺知”較爲準確,更精確的是純然的“覺”。

注——武漢歸元寺楹聯:“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七、【自在】:又叫“自性”、“真如”、“真心”或“真心自性”。在道家則被成爲“一點陽光”、“純陽之炁”,亦即太一、太極。

道祖、中華哲聖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篇中就講“常有欲,以觀其繳;常無慾,以觀其眇。此二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衆眇之門。”就是在開示大衆,修行大道就是定慧等持,止觀雙修。有欲觀繳就是“修觀”,無慾關眇就是“休止”,就是“觀自在”。

塵世中,人人都追求自在生活天地間。佛家講究“觀自在”,真的悟了這三個字,大概離“明心見性而圓滿成佛”也不遠了。武漢歸元寺楹聯:“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什麼是自性或自在,太一、太極?

這還要從“心”處着手,讓我們一起看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開示的《真假動靜偈》。大師頌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是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被心所見並認知而建立的一切“法”和作爲主體人的“我”,這二者都不具備實體存在的屬性,都是虛擬的數據,本質都是空的,都不是真的,故而惠能大師偈子第一句就說“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我們的心靈、靈魂或靈性,如果能覺悟證得一切法、相都是以及自我都不具備任何實體屬性且在因緣聚散中無常變幻的真實面目,心下豁然開朗,一切障礙、闇昧、煩惱均立即煙消雲散,化爲烏有,只餘下一片清淨平等覺性,遍照一切,無物無我,無情無牽,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二法盡除,渾然合一,此皆是真如自在之德用而已。故而六祖惠能大師在偈子中接着開示:“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是見,即是真如用。”到此,你就見到真“太極”了。

全真龍門派五祖昆陽子王長月道長在其《龍門心法•二十二參悟玄機》中開示大衆:“大衆,這一點虛靈不昧的真人,豈是容易見得的麼?……大衆,烹鉛鍊汞,抽添火候,此效卦爻,把一個太極渾沌,穿殘鑿破。認假名而爲實用,指譬喻而作功夫。妄論三田精氣,盲猜九竅樞機。……身中精炁,本是先天元炁元精,不增不減,無垢無淨,無生無滅的寶。你若去搬弄他,也不見添出來,你不去搬弄,也不見少的。這個虛靈不昧的真人,便是元神。”

附:來自儒釋道聖賢經典的箴言

(1)《壇經》開篇有“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儒家《中庸》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庸”。

(3)《心經》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4)《正觀無常經》有: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是爲正觀;正觀者,心生厭離;心生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5)《金剛經》有: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6)《金剛經》有: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7)《金剛經》有: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8)《壇經》有: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

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爲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爲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爲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爲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爲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爲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

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9)《龍門心法•心法真言》偈曰:

法原無法因心有,心本無心爲法空;

心現法王心現相,法歸心王法歸宗。

要明定法非圓法,須悟凡心即聖心;

心法法心心法法,法心解脫是知音。

(10)《金剛經》有:“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着其事。”

(11)《龍門心法•參悟玄機篇》有:

大衆、自己身中知善知惡,知是知非,知邪知正,知生知滅,知己知彼,知真知假,便是嬰兒。

但這嬰兒,原不知善惡是非,邪正生滅,己彼真假。這嬰兒不自着相:因境生心,因心生智,因智生知,因善所以知惡,因是所以知非,因正所以知邪,因生所以知滅,因己所以知彼,因真所以知假。原無我相,亦非空相。不過是這點在世界知覺運動以應萬事。若講個太極混元,則此知亦可以無知的。但此知乃良知,釋門喚作善知識,道門名嬰兒元神。總而言之,大衆、即是一點虛靈不昧之理性也。…

大衆,到此地位,纔算進了大門頭一步也。然後入圜坐靜,上可通天,下能澈地。鬼神之情狀,天地之樞機,合閉不出呼吸之間,造化不出手掌之外。此皆從戒定來。故入圜時凡胎俗骨。出圜候。聖體法身

明大道,則眼界高,看破諸緣皆幻假;有拄杖,則心胸寬,包羅天地入虛空。人心未動我先知,事物未來我預識,方爲六通。智慧無窮,一切天魔拜伏,暗護佑之,十方外道皈依,悉相畏懼。芥子中,須彌山納之不覺;黍米內,十方世界藏之不知。舒放則大地山河任我逍遙。潛藏則微塵粒米憑我安頓。

大衆,如何是種種邊?就是盲修瞎坐、烹鉛練汞,種種旁門也。

如何是邊呢?這些旁門非中非正,譬如一張桌,還是物,不是道,豈非邊也。邊者,旁也,邪也,界也,岸也。旁則不中,邪則不正。有地界則不能廣大;有崖岸則不能洪溥。拘拘的守著這個肉袋子,認作千年古柏、萬代青松。活活的因殺這主人公。反去舍燈尋火,戀假拋真,豈不是倒在一邊。雖是成功,不過是個自了漢,未曾見性。雖有果位,報盡還入輪迴,難超三界。與這些衆生有甚麼利益。

……

大衆,如何喚作得玄珠而知門罔象麼?昔者黃帝,遊赤水而失玄珠,使智慧聰明,多般法術,求而不得。後來忘其智慧聰明,多少法術,反得之於罔象。

聖聖賢賢,仙仙佛佛,雖具妙理,本無實相。若是着了相,便是軒轅黃帝用智慧聰明求玄珠了。大衆,黃帝失玄珠,得之於罔象;道人蔘妙理,得之於無心大衆。我已泄盡天機,發明心印。爾等卻要仔細檢點,緊密提防,玄珠一失,不知何日方得玄珠在掌中了。

萬卷仙經談不盡,一篇直話泄無餘。

勸君莫弄多方法,道在心頭不在書。

着相參玄蔘不去,有心打坐坐成魔。

許多邪路人偏走,正道無人可奈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