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面試特別篇(12)洞察力

最近的幾天交流中,發現一大部分人有一個共同的痛點,就是現象題。索性今天來聊一聊現象題,當然,老規矩,培訓班講的東西,我不做重複描述。這邊說的是一個能力--洞察力。

現象題很多人都會答,但是要答的出彩卻沒那麼容易。問題在哪裏?

我們先模擬一下,很多人看到現象題內心的反應無非就以下幾種:

1.“嗯,真好,正能量…”

2.“這…臥*,竟然還有這種破事…”

3.“咦,這題,這到底是好的現象還是壞的現象?我不知道說哪邊好…”

這些都是內心正常反應,不過這裏有一個很大的弊端:當我們過早的開始評價或者下定義的時候,我們已經遮蔽了我們一隻眼睛。這樣又如何能全面的看問題呢?

(題外話:不僅在答面試題,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時候,遇到事情,不要急着給它下定義不要下評論,否則你已經帶着情緒,已經開始站邊。這樣不利於解決問題,親子教育亦是如此,不要急着評價孩子的行爲,否則未來孩子很難跟你溝通。很多人會不習慣我聊面試的時候跳出面試說其他,而我想說的是生活萬物相通,很多道理和底層邏輯均是融會貫通的,面試的底層邏輯,也是做人的道理。既然我可以跳出面試說生活,你同樣也可以從生活中提煉一些道理迴歸面試。)

因此,遇到現象題你不要急着評價是好是壞,不要急着帶上有色眼鏡去看這個現象

現象題最大的難點一定不是對策,也不是帶來的影響,而是這件事情深層次的原因分析,只要你發現了背後的原因,對策就寫在上面了。當我們不評價不帶慣性思維的時候,就更容易思考背後的原因,這種題目最好的解法就是標題說的靠洞察力。

可是洞察力的提升卻沒有什麼捷徑和技巧,主要就是增加思考的方式,同時對一些變量的東西進行一個思考通過結果加以印證。在短期之內要提升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所以今天來聊一些工具,用這種方式思考現象題。

1.正反決(找對立)。我知道讓大家控制內心的衝動,不去評判這件事情很難,畢竟是這是一種思維慣性,所以如果你控制不住思維慣性的話,請使用正反決。當你看到正面的東西的時候,想想它的負面影響是什麼,或者它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反思的。同樣,當你看到負面現象的時候,想想它好的一面,比如這件事的初衷是什麼,宣傳它的本意是什麼。

(經濟學有一個原理“人們會對激勵做出響應”:有正面激勵,也有負面激勵,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所有的行爲與結果都是激勵與響應所造成。同樣,出臺任何政策都會有激勵效應的,這是一個思考的方式)

比如,在遼寧鐵嶺市銀州區,有位謝嚴森老人,14年來他累計投入超過57萬餘元,不僅爲社區羣衆訂閱報紙雜誌,還自辦閱覽室“素齋”、組織各類羣衆文化活動,媒體轉載網友紛紛點贊。這個現象題除了正面點贊以外,值得反思的點就是社區功能弱化,探索社區+熱心羣衆共建模式,豐富羣衆生活。

再比如,政務app氾濫羣衆辦事更不方便這一現象,很多人都會批評,那同樣可以在開頭點明,這個初衷是好的,爲了方便羣衆,卻在到基層的時候走歪了,可以去肯定這件事正面意義,再來說不足之處。(具體可以參考第6篇中庸之道)

2.誰幹的(找主體)。思考導致發生這個現象的直接原因,究竟是誰推動了這件事情的發生。這時候,有的主體就是在題幹中,很明顯的擺在那裏,但有的主體,並不是這樣,而是在題幹之外,這就是養成習慣去找。大家容易忽略的主體,一般是制定規則的人。(可能是官方,可能是企業,也可能是高校)

比如,浙江省文科狀元百香林因爲有一科成績B無緣北大清華,就可能有人會忽視的規則制定者,清華北大定了這個招錄的規則。學前教育熱背後是家長焦慮還是社會浮躁,導致熱潮的,究竟是教育機構還是媒體呢?


3.還有誰(隱藏因素)。很多時候,除了你想到的第一主體,還有深層次的主體,就是現象背後的本質,這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地方。

比如,文科狀元一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高考制度的問題,學前教育熱,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教育資源不均,如果教育在哪裏都一樣,家長何必辛苦打造“神童”?

再比如,青海格爾木市G315國道的一段“網紅U型公路”引來衆多國內外遊客前來打卡拍照。由於該路段沿途的美景和獨特的U型構造,還被遊客冠上了中國版“66號公路”的稱號。但是卻也帶來了不少道路安全問題隱患,不少遊客在此拍照打卡,在公路中間以站、坐、躺、跳等各種姿勢拍照,給自身和過往車輛造成了極大安全隱患。這個現象還有一個隱藏主體--自媒體,自媒體的引起催生了很多網紅點,可能很多人會忽視這個主體。

總而言之,現象題的破題點是洞察力,但如果短期無法提升這個能力,不妨在思考的時候記住口訣:“凡事都有正反面,想想背後都有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