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拿“偏見”當“主見”的

今天想講的,其實是緊接着上回聊到“黑豹”事件(詳見我的文章:當初嘲笑“黑豹”的那些人,今天在朋友圈集體懷念他……

有位簡友評論說,這個事件反映的是“集體無意識”,頗有道理,而一一想進一步講的是,我們確實已經開始有一種傾向,那就是:

拿“偏見”當“主見”。

這裏的偏見,不完全是指歧視、帶有色眼鏡,而是指的一種伴隨移動互聯時代出現的有一定普遍性的“帶跑偏”,我們前所未有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被“集體意識”牽着走。

而這種現象的本質,很有意思,就是這位簡友提到的集體無意識。

從科學角度說,這根源於信息的過載,一個老生常談卻很難改變的癥結問題。

我們的“主見”逐漸被各種“偏見”取代,聽風就是雨,只要“大V”說的都對,只要很多人都在罵的就是活該被罵,很多人讚美的就是金科玉律。

而更深層的思考,我會放在教育這個話題上。

我一直覺得,對於現在的教育來說,學前教育、K12教育應該注重人的“社會性”,而到了大學,更應該注重的是人的“個體意識”。

也許我的見解有失偏頗,但不妨給出一種思考的角度。

我所說的“社會性”,是指與人、與世界接觸、交往、碰撞的能力,相反,我們在K12教育中,似乎一直在專注於“自我”的教育,依然逃不開成績的問題,而這個成績的本質,是個體的問題,我們有意無意的推崇“埋頭苦學”、“發奮苦讀”,也正是因爲此,在我們最不容易害羞的年紀,我們很少與人交往。

到了大學,似乎就是像出籠的鳥,我們看到極其豐富的社團活動、學生會活動、校外聯誼等等,而這個時候,正是青少年和成人的交替階段,恰恰我認爲,這個階段,反而應該開始注重“個體”的覺醒。

這不是說教育你要開始學會自私,而是你要懂得思考、懂得慢慢形成自己的獨立意識,以便在錯綜複雜、光怪陸離的社會,尋找屬於自己的“主見”。

希望“黑豹”事件,可以逐漸減少罷。

歲月拾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