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圖醫生讀書筆記

<阿圖醫生>算是除了<行醫記>之外我看過的第二本跟醫學相關的書籍,其實書的內容跟寫法和<行醫記>很像但看行醫記的時候沒什麼感受,而看阿圖醫生時還是有一些很明顯的不同的感受的。

阿圖醫生是圍繞着爲不同病人治療不同的疾病而展開的,在探討疾病之外還探討了醫療系統相關的話題。

看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到了醫生、醫學本來的、真實的樣子。

可能是信息的不對稱的原因也可能是救死扶傷的人設,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醫生和醫學是神聖而又無所不能的。從來沒有想過其實他們肩負比一般人、一般職業更多的不易,他們的技巧和信心也需要從經驗中累積而來的,他們也是需要不斷練習,只不過有一點不同:他們需要用人做練習,需要在實際的活人身上練習。

而練習就會有風險,就會有人因爲練習而受到傷害,誰來當這個小白鼠但不練習永遠沒有辦法進步。

以前我做產品時候經常會遇到:用戶體驗不管是用戶還是產品經理好像誰都可以說兩金句,但卻很少有人瞭解商業模式,商業變現。

但其實每個產品最後可能都在做一件事情:

在用戶體驗與商業變現之間做平衡,這個很像醫院在給病人最好的照顧與給新人增加練習機會之間做平衡一樣。

只是如果產品平衡打破了,最多就是用戶流失了,而醫院的平衡打破了就會死人。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第一次接觸到醫學方面的訊息是我是2014加入了一個做育兒類的創業項目,項目的初衷是以美國兒科協會的育兒百科爲藍本爲寶媽們提供科學的育兒知識與理念。

在做整個項目的過程中慢慢會對醫學有一些認知,後來因爲一篇<流感下的中年>看了棒棒醫生的<行醫記>當時隱隱約約的感覺:

醫學並不是一門完美的科學,而是一個時刻變幻、難以琢磨的知識系統。

現在在看阿圖醫生總是不禁在想:人體是一門科學的嘛?人體遵循着科學的運行規律嘛?

如果不遵循,那我們如何用一門科學的系統去解決一個非科學系統的問題呢?如果遵循,爲什麼還會出現那麼多各項生理指標都很正常但依然還是有問題的病例呢?

比如書中提到的疼痛、紅臉、噁心,很多時候這些症狀都無法通過現有的醫學得到有效的解決,找不出原因;但是它們卻可以通過心理作用與意志力得到有效的解決。

這些問題並不是單純的生理疾病,它並不遵循現有的醫學判定標準,它更多是心理問題。

而糟糕的是現在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這就會導致更多因心理問題引起的生理不舒情況,這勢必會給未來的醫學帶來更大的挑戰。

而指望心理學也是很有壓力的,在費希納創造了三種感覺測量方法之前心理學都不能被稱爲科學。

當你瞭解了這些之後自然就會得出一個結論:

醫學不是萬能的,它應該從神壇上走下來或者說每個人都應該把醫學從神壇的認知中放下。

當我們對於醫學有個正確的認知,我們才能更好的管理我們的預期,這些對於患者和醫生或許都是一件好事。

心理諮詢與治療中有一個近乎普世的道理:人只有自己能救自己,別人都是起輔助作用的,有些時候覺得它也適用於臨牀醫學領域。

人體太過複雜,相同的症狀,不同的醫生不同的醫院給出的治療方案有時也是不一樣的,把醫學從神壇上放下來,放過醫生也放過自己。

讀這本書第二個感受就是理性與感性。

很多人應該都沒經歷過什麼重大疾病不需要做什麼艱難的決定,小病按醫囑做就行了,但是或多或少可能都在電視上看過:病人病危,醫生已經給出了治療方案,一家人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的場面很讓人焦慮,但其實最早病人並沒有決定權,所有的決定權都在醫生手裏。

醫生決定一切,決定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

因爲他們是專業的,受過訓練的,對病情最瞭解的,在這些方面病人是無法比的,而且很多人在生病的時候往往因爲身體狀況不佳、精神疲憊、容易生氣、心煩意亂或情緒消沉,很難做出正確的決定。

但這種情況,在凱茨1984年出版的一本書《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沉默世界》之後,情況發生了改變,他在書中對醫生決定一切的傳統做法提出質疑與批判,凱茨醫生認爲病人是可以自己決定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而且也應該由病人自己來決定。

知道這種改變其實還是挺喫驚的,就是那種你原來以爲理所當然的東西其實是經過幾代人努力的結果。

但細細想來就會釋然:

醫學是嚴謹的、系統的、理性的,但人並不靠着理性生活的,經濟學人理論的現狀應該可以很好的解釋這一點。

當理性遇上了感性,當治療方案遇上了價值觀,決定權就由醫生轉移到病人自己手中。

雖然我們不是靠理性活着的,但我們現在學習的很多東西又都是告訴我們,培養我們的理性的思維以此來對抗我們天生帶來的不理性。

按世俗的標準來看那些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人是否都是在這方面做的很好的人,那如果以此做爲一個標準或目標,人類的進化是否也會變的越來越理性呢?

相關閱讀

設計的覺醒

商業本質讀書筆記

聖殿春秋讀書筆記

<行醫記>讀書筆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