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決策就是這樣的

昨天和一位保險同行的小夥伴喫飯,期間免不了聊起各家保障產品,因爲小夥伴是在保險經紀公司(可以代銷很多家產品的),可能是看過太多產品了小夥伴免不了吐槽我司(友邦)的產品。

對於他的吐槽,我採取的態度是說到我覺得對的地方我就贊同,發現有理解偏差的地方我就會給出我自己的理解;小夥伴可能覺得我還挺客觀,沒那麼屁股確立腦袋,就鼓勵我去保險經紀公司(保險經紀公司聲稱是客觀,中立的。)

出於他的好意,我委婉的拒絕了。

他不理解,他從價格、功能、公司大小上向我展示了他們可以代銷的各產品。

價格怎麼便宜、產品可選擇性又多

我看他窮追不捨,只好跟他表明,剛入行時的確考慮過他們公司,做事的理念和風格很符合,不過現在公司更符合我的消費觀和認知。

他讓我進一步展開說一說。

我就想起張輝老師在<感謝張小龍>的文章裏面有一段話:

在微信的迭代發展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價值」,即功能的取捨不是源於小版本灰度上線之後的A/B Test,而是源於產品人的深度思考。這種思考有關於自己的思考,也有對用戶的洞察。

在這種迭代邏輯中,他們會把自己當成一個真正的人來看,也會把用戶當成一個真正的人來看。

「被當成人」來看,這在數字世界中是一種罕見的「款待」,因爲在很多互聯網產品經理眼中,用戶其實不是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個沒有任何特點的數字ID和與之相關的一組冷冰冰的數據。
很多人抱怨自己在網上購物時「被大數據殺熟」,其實在代碼眼中,哪裏有什麼「殺熟」,你只不過是一個可以不斷被優化的數據而已。

我跟朋友說,我就是那種比較看重【被當成人來看】的人,被當人看就是說:我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緒,有價值觀,有認同感、有歸屬需要的人,一個獨立的、立體的個體。

一個獨立的立體的個體,需要關注產品的功能層面,也需要關注產品的情感層面還需要關注產品的用戶體驗層面。

我一直覺得,不管我們是在做購買決定還是在做其它決定,本質上都是在用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認知在給它們投票。

在理想情況下,我們只會做符合自己價值觀、消費觀、世界觀的事情。

所以,不管是在選擇保險產品的時候,還是在選擇保險公司的時候,我一直覺得適合比什麼都重要。

適合自己的經濟能力、適合自己的調性、適合自己的消費觀、適合自己的價值觀、適合自己當前的需求。

你說買個枕套都要選無印良品的人,沒理由在購買保險時選擇一家自己不瞭解的公司;買電腦都要自己攢的人,沒理由投保保險的時候不貨比三家。

而對於我自己來說,我能因爲看一部電視劇就來北漂,選擇工作都以有沒有意義來做決定,這麼多年的工作又都在用戶體驗與商業變現之間做平衡的人,購買一件商品的時候核心關注點不太可能只是產品的功能性。

我自己做產品的時候想要把用戶當人看,我自己在使用或購買產品的時候也想被商家當人看。

也就是說,我不會因爲價格便宜、產品多項就選擇某個東西。

我之前負責過多款APP的產品工作,每個產品針對的用戶都是不一樣,我的工作經驗告訴我:

沒有一個產品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的,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產品來滿足;要不然在竟爭如此激勵的市場,一個產品應該只有一家纔對,但結果是市場越來越細分了。

放在賣保險上就是,不要揪着一個客戶不放,他不認可,就放過,放過他也放過自己。也不要覺得自己的產品就是市場上最好的,其它的都是狗屎,滿足不同的需求罷了。

我說完之後朋友默默的沒有說什麼。

我想我或許可能傷害到了他,或許他可能根本不理解還在在心裏納悶,工作不就是賺錢嘛,整這麼多虛頭巴腦的東西幹嘛!

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表達了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