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成长学习(65)


今天老师分享的是《论语》的5.08,5.26,讲述的是孔子对一个人是否具备仁德的标准很高“不知其仁也”,及孔子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是否具备仁德?”孔子回答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则回答说:“子路这个人,能够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之国,让他来负责兵役和军事,应该是能胜任的。至于他是否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孟武伯再问:“那冉求又怎样呢?”孔子回答说:“冉求,一个千户人口的邑城,或者拥有百辆兵车的封地,让他来管理应该没有问题。至于他是否有仁德,我也不知道。”

孟武伯再问:“那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公西赤这个人,可让他穿起礼服,立于朝廷之中,负责接待外宾。至于他是否有仁德,我也不知道。”

子路,冉求,公西赤均是孔子门下的高足,子路有军事之才,冉求有行政之才,公西赤则具有公关和外交的天赋。他们都具有出色的才能,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然而在孔子看来,才能是外在的,学生经常有显露才华的机会,孔子对他们可以说了如指掌,而仁德的修炼是内敛的,深藏于人的内心,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完整的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行仁之难,为仁之难,仁德的养成,不论在什么时代,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终生不懈的努力呀!

(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he)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说:“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共同分享使用,哪怕是用坏了也无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一代安心,朋友一代相互信任,年幼一代能得到关怀。”

子路的回答体现了重承诺、讲义气的豪侠气概,可以说子路是求仁的;颜渊的回答谦虚、谨慎,重修己身,让人不由得对颜渊的不好名不好胜的品质肃然起敬,可以说,颜渊是不违仁的;孔子的回答切实又深远,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现了圣贤安仁的高贵品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