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行人」華爲:攜手馭光者,逐浪電力行業智能時代


作者| 李小歪

編輯| 吳懟懟



一個城市的穩定發展,離不開夜晚的萬家燈火

雖然普通大衆很難理解輸電鐵塔、電力杆塔的意義,但下班後的夜晚,看到車水馬龍的城市被包裹在夜色溫柔裏,自然能感受電力行業作爲基建重要的一環,存在的重要性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電力行業還在聚焦於“滿足基本供應”,到如今已經轉化爲“滿足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後的電力生產”發展到“不平衡不充分”的迭代階段裏,電力行業始終以最基層、最踏實的姿態,爲城市的各類現代化建設,貢獻着自己的光亮。


當時代的號角吹響時,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如火如荼的“新基建”浪潮裏,暴漲近兩成的全國用電量,是否會對現有的城市配電網造成衝擊?

而更大的議題在於,當數字化轉型駛入深水區,傳統電力行業無論是在配電物聯網、電網巡檢,還是站級邊緣雲,都亟需新一代數字技術的傾囊相授時,一個填補傳統工業業務場景與數字技術應用之間巨大鴻溝的“懂行人”,到底在哪裏?

所有人都在冷靜思考,但此時必須有人熱心作爲。在華爲中國政企電力業務部總經理張延德的一篇文章裏,我找到了“懂行人”躬身入局的姿態和技術創新的底氣。

這種躬身入局的“懂電力”在於沉浸其中,洞悉電力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趨勢和挑戰,而真正的“行”,是專注行業,瞭解電力行業客戶的痛點、難點和需求。

張延德在這篇文章裏談到,當華爲的“懂行”和數字化技術優勢一起發揮作用時,電力行業很有可能在這個電光火石的時代,讓5G、雲、AI、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數字技術落地生根並開花結果,助力中國電力行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升級,共建可持續發展的能源互聯網生態圈。

這是新時代的中國馭光者,一起追光逐浪的奔湧姿態。



01

“懂行人”躬身入局的魄力


正如張延德所說,數字化服務生機無限。

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以及疫情下加速的數字化浪潮裏,電力行業的轉型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間。

尤其是,當大量佈置在城區的5G基站、邊緣計算服務器、電動汽車的充電樁,將對現有的城市配電網提出更高的需求,而西部地區大量建設大型數據中心也將增加當地電力消費時,一個新的“數字化感知”“網絡化聯接”“智能化平臺應用”體系就必須被儘快打通,讓“新基建”在能源行業順利落地。

當然了,瓦特和比特的深度融合,並非易事。以技術創新爲核心驅動力的新經濟發展模式要真正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個重要的挑戰在於,電力行業在過去的數十年裏,已經通過成本和規模優勢完成了彎道超車,但到了時代的新節點上,當數字化、清潔化以及透明化被視爲未來行業發展的新方向時,新的領跑者卻還未誕生。

而此時,創新轉型已經成爲了行業的首要任務。

當行業內當局者不知道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從何下手時,當悲觀者嘆息傳統電力行業的青春散場時,“懂行人”華爲卻在高聲吟唱。

這個時代從來不會辜負人的努力,尤其是華爲長期以來深耕電力行業的專注和用心。

事實上,沒有一個數字技術服務商能夠比企業更懂自身的需求,這也意味着沒有任何公司能夠100%滿足客戶的需求。但是華爲的“懂行”在於,從企業的角度上去幫助其梳理和表達“最重要、最核心的環節”,使核心業務場景與數字技術應用產生絕佳的契合點。

這種絕佳的契合往往能使企業在賽跑中,與對手拉開半個甚至一個身位。

以數字時代的去中間化、去中心化和去實體化這三大趨勢來看,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急需被提上日程。而落點在於電力行業的競爭已經遠遠超出了歷史的縱線,橫向競爭纔是未來的掘金點。大衆所熟知的分佈式能源的終端用戶、新能源電力企業和科技、互聯網企業,以後可能成爲行業的新入局者和競爭力量。

準確來說,華爲對行業發展是有這種前瞻和預判的。這主要在於其改造和創新了很多涉及基建、製造的傳統行業。所以其在數字化轉型之路上的探索經驗,對於電力行業的企業來說,就尤爲寶貴。

而當華爲在運用自身對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理解,以及對技術的長期投入所形成的領先優勢,站在行業的痛點難點上去深入落地分析各種核心業務場景的需求時,電力行業的面貌自然開始煥然一新。



02

瓦特和比特的貼面起舞


這種煥然一新不是簡單的操作界面改變,或者人力效率提高,而是從電網到發電的所有環節裏,像張延德描述的那樣,數字技術的應用已經下沉到電力業務場景的每一個細節,讓行業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這種細微體現在,一個拳頭大小的煤炭都值得被密切關注。

在冬季的內蒙古呼倫貝爾的華能伊敏電廠,氣溫長期處於-30度,最低-40度。在這種環境裏,如果人工完成傳輸總長38千米的115條煤皮帶的巡檢工作,是非常喫力的 。但巡檢工作的意義重大,一塊拳頭大小的煤炭燃燒,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就可能引發輸煤管廊着火,損失最少50至100萬元。

而華爲打造的智能巡檢系統在“視頻+AI+物聯傳感”的作用下,實現皮帶跑撕裂、堵煤、撒煤、來煤檢測、皮帶打褶、插板位置檢測、人臉識別、車輛識別、安全帽識別、工服識別、擋皮外翻檢測、圖像對比等故障或風險識別。

目前在華能伊敏電廠的試點使用,解決監控中心巡檢難題,降低人工巡檢勞動強度50%以上,有效降低人力費用。

我們前面也提過了,比特和瓦特的深度融合並非易事。下沉到最細微的業務場景是“懂行人”的態度,而兩者真正緊密的貼面起舞,才能讓瓦特發揮更大價值。

這是因爲,人們都會關注最核心的業務場景,但一些關聯環節和細微之處也許會在不經意間被忽略。這就是爲什麼在智能巡檢的這項改造推進時,華爲發現,企業監控中存在大量的無效圖片和視頻片段,用張延德的話來說,這是看得見,但看不懂。

在這種情況下,“懂行人”要做的就不僅僅是淺層意義上的數字化,而是用比特爲代表的信息流真正去驅動、激活瓦特爲單位的電力行業。

具體而言,在配電互聯網領域,華爲所做的是把安裝在江蘇、山東的10餘萬臺擁有邊緣計算能力的新型智能配變終端配置到位,使其實現了故障風險預警,停電智能研判和故障主動精準搶修。

而更大的突破在於,技術升級後,在陝西漢中,首臺應用雲編排技術的智能融合終端在該臺區成功投運。只需要一臺智能融合終端,就能從源頭保障營配數據的貫通一致,減少前端智能感知設備的重複投入,降低終端管理複雜度。

在比特和瓦特的貼面起舞裏,無論是配電物聯網還是智能巡檢,在這種深度融合裏,瓦特的價值都因此被重新定義和估量。

在這種估量裏,我們發現,當巨石震響時,這些核心業務系統轉型釋放出巨大的增量價值,它讓行業和其中的參與者看到一種可能,電力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真正專業領先,且懂行懂場景化的夥伴。

而華爲無論在對行業的洞察、技術的專業,以及生態的力量裏,都有着積澱深厚的內功和強勢出擊的爆發力。



03

華爲深耕未來的電力數字世界


在這種深厚內功和強勢爆發裏,一個更高維度的未來電力數字世界正在徐徐展開。在覆蓋最核心的場景,下沉最細微的環節之後,行業從上至下都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脈,從點到面,從面到網,賦予了整座城市新的活力。

這是華爲深耕比特與瓦特深度融合的未來電力數字世界的重要表現。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去年年底,天津電力與華爲展開深度合作,成功打造出基於鯤鵬生態的電網雲和數據中臺,率先完成了雲平臺、物聯管理平臺、數據中臺的三臺貫通。其中,雲平臺可爲各業務系統提供靈活豐富的網絡、計算和存儲環境,數據中臺可爲電力營銷業務應用、用電信息採集系統彙集海量數據。這些探索爲深入挖掘能源大數據應用場景和價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完善了城市「智慧能源大腦」的雛形。

而依託這個能源大數據中心決策分析平臺,企業用電數據的實時、準確、與生產強相關性將會在第一時間被發現,這充分發揮了電力大數據作爲經濟晴雨表和風向標的作用,也爲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快速研判。

可想而知,一個數字孿生的城市正在出現雛形,這些賽博朋克的詞語和理念,將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想象,而是可感知、可遇見的未來。

就近幾年來說,以電力行業爲代表的能源轉型,也是國家經濟轉型的關鍵環節。在把能源互聯網從概念推向落地的過程裏,從虛擬電廠測試牀所具備的人工智能、邊緣計算、快速決策、實時聯網、數字孿生等新型功能來看,將物聯網應用於能源領域,讓概念理論與實際應用相聯接,是未來數字電力世界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對“懂行人”華爲而言,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都致力於成爲能源行業數字化轉型可信賴的問計對象,攜手合作夥伴基於5G、AI、雲等創新ICT能力,通過數字電網、數字運營、數字服務三大解決方案讓瓦特和比特實現深度融合,加速電力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而從更大範圍來看,產業的快速迭代和樣本落地也將讓我國技術和標準始終處於國際領跑地位,這可能會成爲“新基建”浪潮中的重要引擎,也會成爲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新一輪站位領先的驅動要因。

可貴的是,無論行業還是華爲,正是他們一起逐浪追光,才讓萬家燈火裏,每一個個體,每一個企業和整個行業,都有了不斷創新發展和闊步前進的力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