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慢生活,閒時聽花落


又有好多天沒畫畫了。最近喜歡聽賈昱的《尋茶》,這是一首充滿世外桃源氣息,灑脫慵懶又仙氣飄飄的古風歌曲。

歌中最打動我的是這句簡單的歌詞:“我是人間客,閒來聽花落。”賈昱用漫不經心的唱腔道出瞭如今世間難得的一份閒情逸致。

透過歌詞,我們似乎可以窺見古人那閒散舒適的山野慢生活。


今年的疫情讓我們重溫了曾經的慢生活,但大多數人其實是身不由己的不得不慢,心態仍是快節奏時的心態。

習慣了快節奏,事務的多線程處理,人是很難忍受沒有指令、足不出戶、休閒娛樂、百般聊賴的日子的。爲賺錢而焦慮的人,讓他去過一段時間詩情畫意的慢生活,可能最開始是享受,到後面就成了精神折磨。

在生存壓力的濾鏡之下,詩情畫意不一定是鏡花水月的高雅美好,更可能是無所事事、奢靡墮落的代名詞。

慢下來,對於現代人來說真的很難。物價擺在那裏,社會環境也是以激進充實爲主旋律的。在快節奏的環境中,你慢,意味着你會被他人遠遠的甩在身後。

我們在學生時代就已習慣了競爭與排名,自然會將這種模式繼續用到生活工作中。大多數時候,我們根本停不下來。即使行爲上停下來了,頭腦也是停不下來的。

過去的經驗已經內化成我們的潛意識,甚至成爲生物鐘的一部分。它總是提醒我們需要做點什麼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至少證明這一天是沒有白過的。

武志紅老師在微博裏寫了一句這樣的話:“感覺我的頭腦宛如一個永遠飢渴的怪物,每天不好好餵它一些「知識」,就會覺得空落落地好像白過了一天。”評論區有人說,這是用知識增量對抗生存焦慮。

對於“知識”的渴求,讓我們無法顧暇其他,學習讓我們回到了無憂無慮的學生時代,感覺甚好,彷彿自己成爲了知識王國裏的王。

同時,生存焦慮也讓我們無法沉下心來深度思考,認真做事,總想着“今天我一定要做個什麼”“要完成所有的任務”。

於是在進行過程中,頭腦就開始不停催促“快點結束吧!快點進行下一個任務吧!”,從而又容易落入忽視質量,以數量取勝的局面。

一些強迫性的日更寫作者(純屬興趣愛好,非盈利的那種)。有事沒事,今天必須得寫幾個字。只要寫了,焦慮就緩解了,否則他就會以不自律等各種負面標籤來攻擊自己,頓時覺得自己無藥可救,繼而沮喪地一蹶不振。


這些生存焦慮和自我攻擊,除了有經濟壓力的原因,還源於對自我及現狀的不接納。

我最反感的一句話就是:“不要碌碌無爲,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這大概是勵志文引用最多的一句話。光從字面理解,它十分正能量,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它實則是販賣焦慮的毒藥。

語言和文字,脫離了應有的語境,被無限制的拔高和濫用,就容易變成上綱上線、顛倒是非、挑撥離間的武器。

通過將中性詞扭曲成貶義詞,過度激進的勵志將無謂的社會偏見強行按壓在一大批踏踏實實做事的普通人頭上,並給打上“不求上進”的烙印。

我們有沒有認真的思考過,無爲和有爲的標準是什麼?這標準誰定的?

平凡與不平凡的界限又是什麼?

勵志文永遠都不會告訴你,因爲它自己都答不上來。

而它如果簡單粗暴的說,清潔工等基層工作人員屬於碌碌無爲和平凡的,企業CEO屬於有爲不平凡的,就顯得市井狹隘又沒涵養。

每種合法的職業都有存在的價值,很多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的“碌碌無爲”的平凡職業,在社會中都是充當避風港的角色。

可大家都想避風,誰當港呢?

勵志文作者自己不也是碌碌而平凡的一員嗎?難道寫幾篇爆款文就從此告別平凡了嗎?

當一個人不能正視“平凡”,否定平凡的價值,其實就是否定自己。他的自戀感會不斷的遭受到來自現實的打擊,或早或晚。現在沒有遭受到,也只是時候未到而已。

沒有人是全能而無敵的。企圖掌控一切,只會像在疫情面前的特朗普那樣,接二連三的打臉,最終還是得向現實低頭妥協。

可怕的不是平凡,而是不承認自己平凡,甚至把平凡當做貶義詞。

說自己平凡可貴,那是在有自知之明的基礎上珍視自己的一種智慧。平凡不等於頹廢墮落,它的反義詞也不是努力和上進,而是自欺欺人的傲慢。

年紀越大,越需要提醒自己是平凡的。這樣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撫平內心的焦躁,重新感受當下的美好。儘管有些美好小到微乎其微,也會帶給你餘味無窮的感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