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百度和字節系都在爭搶“好奇心”?


2020年8月以來,百度系和字節系的“明爭暗鬥”愈演愈烈。雙方從原來的硬剛業務升級到了互挖牆腳,甚至是“好奇心”的爭奪上。

9月1日,百度宣佈與浙江衛視推出國內首檔好奇主題晚會——《百度好奇夜》。緊接着,西瓜視頻邀請演員鄧超擔任“首席好奇官”,並更新了價值主張——“點亮對生活的好奇心”。


時間與動作精確地傳遞了百度系和字節系的針鋒相對。這其中,“互挖牆腳”每個人都能理解,但“好奇心”究竟有什麼價值,竟然讓百度系和字節系如此“正面肉搏”?



01

好奇心背後的“知識爭奪戰”


一個大背景是,2019年以來,知識性產品再次站上風口。

一份發佈於2019年底的公開數據顯示,和2018年11月相比,2019年11月,整個知識付費行業用戶規模有30%的增長。要知道,在當前互聯網市場,有20%的增長已經是高速增長了,而知識領域的增長高達30%,顯然是大有可爲的行業。

尤其是疫情之下,民衆對與疫情相關的硬核知識信息需求在快速激增。在國內,百度App日活超過2.3億,疫情爆發後的幾天搜索激增3342%;在國外,爲了應對疫情消息導致的流量過大,YouTube曾宣佈歐盟地區視頻一概降爲標清,以確保網絡不崩潰。


這其中,百度的快速增長就與其這兩年則全力投注的知識生態有着密切的關係。來自百度的數據顯示,目前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文庫等百度知識垂類擁有10億高質量內容和超過2.2億的知識內容創作者,其中包括5萬位權威專家以及6萬個合作機構。同時,每天有超過20.5億次的檢索是與知識有關,平均每天會有3.4億次的用戶訪問,知識瀏覽時長也超過6.3億分鐘。

企鵝智庫調查也發現,從全網資訊用戶調研來看,接近90%的用戶對知識性內容有需求,明確表示對知識性內容有剛需的用戶接近35%。不過,行業普遍認爲,知識產品窗口紅利期並不是很長,會從現在的藍海迅速變成紅海。尤其是在百度的知識生態已經成型的大前提下,其他平臺如果錯過2020年,基本就會錯失知識這一賽道。

所以,我們看到,各大內容平臺都在佈局知識生態:騰訊新聞宣佈提高平臺知識性內容比例,強調幫用戶“打開眼界”;百度文庫2020年將投入5億元專項資金,助力百度文庫知識服務;愛奇藝知識投入71億流量補貼,激勵、扶持百科短視頻創作者。

從這個角度看,《百度好奇夜》的推出顯然是百度鞏固其在知識領域領先地位的一個重要動作。而西瓜視頻將“點亮對生活的好奇心”作爲新的價值主張,向用戶展示“開眼界、漲知識”的品牌形象儘管有抄襲騰訊新聞“打開眼界”定位的嫌疑,但其試圖搶食知識蛋糕的野心已經顯現。正如西瓜視頻總裁任利鋒所言“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師。人類的每一次求知,都是因爲好奇心的驅動”。



02

字節系離“知識標籤”有多遠


總結來看,知識生態帶來的好處多多:不僅可以帶來用戶增長,進一步提升商業變現途徑,還能以“知識”爲名提升品牌美譽度。特別是在監管日趨嚴苛的基礎上,社會輿論對純娛樂信息平臺認可和容錯度是很低的,而有了“知識”中和,平臺壓力會相對小些。

不過,對於西瓜視頻尤其是字節系而言,想要貼上知識標籤,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無論是西瓜視頻,還是抖音,以及今日頭條,都是基於算法推薦而生的產品,由於是基於用戶是否“感興趣”來推送內容,因此其底層邏輯就是爲了愉悅用戶,而非知識性越強就越被推薦,這就會導致博眼球的內容被推薦,漲知識的內容被冷落。

舉個例子,在抖音搜索“好奇”,除了鄧超擔任“首席好奇官”的宣傳視頻之外,排在前面的兩條內容和“知識”毫無關係,而是小姐姐們上演的各種搞笑段子。

同樣,在百度搜索和“好奇”有關的視頻,排在前面的則是和旅遊、房產有關的知識。可見,相比而言,字節系中意的還是熱鬧、搞笑,而不願厚愛“知識”。

一個隨之而來的結果是,在抖音上,創作者更願意生產娛樂類或帶貨類內容,因爲知識產品獲取流量並變現,實在是太難了。比如,在“2019DOU知創作者大會”上獲得“抖音最酷科學家”稱號的“玩骨頭的盧老師”,當時其賬號共有39萬粉絲,255.4萬點贊,28個作品。而現在,其作品已經增長到76個,但賬號粉絲爲39.3萬,點贊282.3萬,增長趨於停止。


有意思的是,獲贊最高的兩個視頻並非知識內容,而是拍攝於2019年9月,帶有娛樂反轉劇情的知識預告,其他內容點贊數則在幾十到幾百不等。被抖音重點推廣的大V尚且如此,其他知識類創作者的處境也就不言而喻。這也說明,在抖音上,真正講知識的內容,並不會有太多人觀看。

艾瑞諮詢不久前發佈的《2020年中國在線知識問答行業白皮書》顯示:2020年中國泛知識內容行業已經成長爲千億級別的市場。但對於字節系而言,要想搶食知識這塊蛋糕,僅僅提出一個“點亮對生活的好奇心”的品牌主張遠遠不夠,能否走出算法的舒適區,建立相匹配的機制和尋找相對應的人才,纔是真正重要的。

畢竟,“知識”的成色,最終還是創作者和用戶說了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