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2瑞安維新先進人士---林文潛

原載於2016年12月26日《瑞安日報》


人物名片:林文潛(1878-1903)字左髓(州髓、周髓、洲髓),又名政友,瑞安學前林宅人士。瑞安學計館學生,曾就學於杭州東文學校,參加編輯《譯林》,編著《寄學速成法》,翻譯《論邦國與人民之自助》等。遊學南洋公學,南洋公學退學事件後,積極倡議並加入愛國學社。在家鄉,協同孫詒讓發起成立瑞安演說會,創立師範教育研究會、詞曲改良研究會。林文潛逝世時年僅26歲,在短暫人生中追求新學、熱心公益是瑞安晚清地方維新先進人士。    


出身望族天資聰穎

民國《瑞安縣誌氏族門》所載,林氏爲本邑之著姓也,有南門望仙橋濟南、東南鎮學前、南山塘嶴、上望、嶼頭林氏諸支派。瑞安學前林氏於明景泰間,由十七都林垟遷居而來併成望族,人才輩出,明代南陽府判林萬梅,清代鄉魁林上梓,官鄞縣教諭;民國時期農商部次長林大閭,浙江省水利局技正林大同(林文潛侄子),軍工工程師林大勳,溫州名醫林境平。 

林文潛自幼聰明好學,在瑞安學計館就讀時,作《算學會序》一文,刊登在上海《子林滬報》,因文采出衆曾被黃紹箕賞識。善於新學,關注維新,家訂有《中外日報》、《萬國公報》、《亞東時報》、《知新報》、《同文滬報》及《工藝報》、《亞泉雜誌》等宣傳新思想的報刊雜誌,視野開闊,關心天下大事。


學習日文翻譯著書

1901年農曆正月,林文潛離開家鄉赴杭州,求學於杭州日文學堂。杭州日文學堂是繼京師同文館,上海東文學社、福州東文學堂之後,晚清我國第四所專業教授日文的學校。杭州日文學堂(1899-1906)由日本東本願寺在杭州忠清巷創辦,學制三年,課程包括日語、日文、算學、雜課、格致、翻譯、倫理、經濟、論法、政法、哲學。堂長伊藤賢道,日本人鈴木廣闡、樋口龍緣等任教。林長民、陳介等知名人物,是該校學生。

林文潛在杭州日文學堂的學習認真,收效顯著,展現出較強的語言學習能力。在校期間,林文潛積極參與《譯林》的翻譯、編輯、發行等工作,根據自己學習日語心得,編著《寄學速成法》一書。《譯林》是浙江省最早的翻譯刊物,1901年3月,由伊藤賢道和林紓監譯、林長民等人主編。《譯林》第四期“本編各代售處:瑞安學前林左髓家”,第五期“續登譯員經理姓名:瑞安林文潛”。1901年12月,《寄學速成法》一書由杭州忠清巷翁宏昌刊印。並在上海《中外日報》刊登售書廣告“是書爲瑞安林洲髓所編纂 ,列表詳明,熟習之數旬間,即能閱譯東書”


圖1爲1902年正月二十二日《中外日報》第二版 上海圖書館藏膠捲

宋恕爲此書作序曰:《和文漢讀法》者,不審何氏所著,庚子後頗風行,其命名,說實皆不滿於通人。雖然,是固著易用廣者類也,是水火也。同州林君洲髓新築《寄學速成法》,於是書頗有所補正,示恕屬序。恕曰:“不亦善乎!是亦著易用廣者類也,是亦水火也。洲髓於是功德遠矣!”7


圖2爲浙江圖書館古籍部藏本的封面


圖3爲浙江圖書館古籍部藏本的版權頁

蔡元培給予該書較高的評價“州髓以《寄學速成法》印本不全者見示,視《和文漢讀法》爲詳。” 張棡在日記中“左髓贈予所著《寄學速成法》一書,是書原名《廣和文漢讀法》,分條件系,誠爲學東文者之捷徑,系平陽宋恕作敘。左髓在武林學東文僅一年,而斐然有志著述,亦吾瑞一好人材也。” ,被冠以“溫州日文譯學之興,文潛實爲先導人物”之稱。

遊學南洋公學倡建愛國學社

1901年5月1日起,南洋公學在《中外日報》上連續兩月刊出五十多期增設特班招生廣告:“本公學現在增設特班,專教成材之彥,各省學識淹通之士,無論有無出身,會習西文與否,均可覓具保人,赴本公學報名,”。林文潛及林大同報名參考,林文潛在杭讀書與同鄉前輩陳黻宸、宋恕等交往密切而結識蔡元培,蔡元培爲他們保薦“所保應南洋公學特科試學生題名:林祖同(正允)瑞安人,林文在(周髓)瑞安人” 。

1901年9月,南洋公學特班開學,蔡元培被聘爲特班教習,入學南洋公學特班瑞籍學生有林大同、項驤、郭弼,還有稍後就讀南洋公學東文學堂的許璇,林文潛因故沒有入學。1902年農曆二月,林文潛游學南洋公學。之後,與謝無量、項驤創辦譯社(支那翻譯會社)。1902年11月,南洋公學發生了“墨水瓶退學事件”,“殆二百人,豫約退學”。爲此,林文潛特意撰文《籌同學善後策》一文,分析退學的利弊,提出組織繼續學習建議。林文潛認爲“將星散而不學,是猶之個人自殺,而無裨於社會者也。是亦爲社會之罪人。“陳建設之策,擬名之以苦學界”,


圖4爲新民叢報第二十一號《籌同學善後策》局部圖

以“共和”代替“專制”改革學校管理,吸收社會財力、人力“共和營業”學校,推動和建議蔡元培和中國教育會,接收南洋公學退學學生創辦愛國學社。

 

熱心新學英才早逝

1902年正月,瑞安學計館與方言館合併爲瑞安普通學堂,爲解決普通學堂就學名額有限的問題,林文潛、林亮功、項驤等人在原方言館校址上集資改辦瑞安速成公塾,招收原學計館與方言館未轉入瑞安普通學堂的學生、和已報考瑞安普通學堂而未錄取的學生,無須考試直接入學。公塾班級分特別、尋常二班,特別班課程有:國文、倫理、歷史、地理、算術、圖畫、體操等七門。尋常班不設圖畫課,其餘課程與特別班相同,招生名額,特別班20名、尋常班30名。

1902年十一月,林文潛、孫詒棫、孫公權倡議成立瑞安演說會,推選孫詒讓爲會長,參與人員有四、五十人,會址設在舊縣學明倫堂。每月逢朔、望日開會,召集城區各學堂師生及各界人士聽講,聽者達數百人。演說內容分爲議論和述告兩部,議論之部包括:德義、科學知識、縣政興革、農工商實業;述告之部包括中外史事、中外時事、地方新聞、通俗小說。如遇國家或地方發生重大事故,則臨時集會演說。1903年9月林文潛逝世後,瑞安演說會繼續舉辦共,歷時3年直至1906年停辦。瑞安演說會“中外時事,盡輸各界頭腦,收效極大”。

1903年正月,孫詒讓針對當時的學校教員多爲科舉出身、對教育學、心理學一無所知的情況,林文潛協助孫詒讓成立“師範教育研究會”來提高各校的教師水平。同時,林文潛還發起成立了詞曲改良研究會,研究彈詞、盲詞及本地流行歌唱小曲等,會址設在飛雲閣,兩會各有會員十餘人。林文潛逝世時年僅26歲,英才早逝,孫詒讓甚是惋惜,專撰《祭林左髓文》,稱林文潛逝世“傷我國士,竟厄盛年”,孫詒讓回顧了林文潛一生,在學計館時“擔簦從師,殫研天算,方冪圓弧,四元八錢。覃思絕學,昕夕忘倦。”熟精數學;學習東文編書立著、遊學日本“海帆東指,扶桑輪囷,載緝奇觚,導徹寄學”;創辦演說會“登壇演說,民愚是牖,熱血滿懷,瀾翻在口,”。

林文潛逝世後“崇諭在耳,遺書在室”,使孫詒讓感到“同志寂寥,茹酸永訣”淒涼、傷心。一位50多歲前輩又是地方著名鄉紳的孫詒讓,對一位年僅26歲後生專撰祭文,正是難得,同時也說明林文潛的才華非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