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2瑞安维新先进人士---林文潜

原载于2016年12月26日《瑞安日报》


人物名片:林文潜(1878-1903)字左髓(州髓、周髓、洲髓),又名政友,瑞安学前林宅人士。瑞安学计馆学生,曾就学于杭州东文学校,参加编辑《译林》,编著《寄学速成法》,翻译《论邦国与人民之自助》等。游学南洋公学,南洋公学退学事件后,积极倡议并加入爱国学社。在家乡,协同孙诒让发起成立瑞安演说会,创立师范教育研究会、词曲改良研究会。林文潜逝世时年仅26岁,在短暂人生中追求新学、热心公益是瑞安晚清地方维新先进人士。    


出身望族天资聪颖

民国《瑞安县志氏族门》所载,林氏为本邑之著姓也,有南门望仙桥济南、东南镇学前、南山塘嶴、上望、屿头林氏诸支派。瑞安学前林氏于明景泰间,由十七都林垟迁居而来并成望族,人才辈出,明代南阳府判林万梅,清代乡魁林上梓,官鄞县教谕;民国时期农商部次长林大闾,浙江省水利局技正林大同(林文潜侄子),军工工程师林大勋,温州名医林境平。 

林文潜自幼聪明好学,在瑞安学计馆就读时,作《算学会序》一文,刊登在上海《子林沪报》,因文采出众曾被黄绍箕赏识。善于新学,关注维新,家订有《中外日报》、《万国公报》、《亚东时报》、《知新报》、《同文沪报》及《工艺报》、《亚泉杂志》等宣传新思想的报刊杂志,视野开阔,关心天下大事。


学习日文翻译著书

1901年农历正月,林文潜离开家乡赴杭州,求学于杭州日文学堂。杭州日文学堂是继京师同文馆,上海东文学社、福州东文学堂之后,晚清我国第四所专业教授日文的学校。杭州日文学堂(1899-1906)由日本东本愿寺在杭州忠清巷创办,学制三年,课程包括日语、日文、算学、杂课、格致、翻译、伦理、经济、论法、政法、哲学。堂长伊藤贤道,日本人铃木广阐、樋口龙缘等任教。林长民、陈介等知名人物,是该校学生。

林文潜在杭州日文学堂的学习认真,收效显著,展现出较强的语言学习能力。在校期间,林文潜积极参与《译林》的翻译、编辑、发行等工作,根据自己学习日语心得,编著《寄学速成法》一书。《译林》是浙江省最早的翻译刊物,1901年3月,由伊藤贤道和林纾监译、林长民等人主编。《译林》第四期“本编各代售处:瑞安学前林左髓家”,第五期“续登译员经理姓名:瑞安林文潜”。1901年12月,《寄学速成法》一书由杭州忠清巷翁宏昌刊印。并在上海《中外日报》刊登售书广告“是书为瑞安林洲髓所编纂 ,列表详明,熟习之数旬间,即能阅译东书”


图1为1902年正月二十二日《中外日报》第二版 上海图书馆藏胶卷

宋恕为此书作序曰:《和文汉读法》者,不审何氏所著,庚子后颇风行,其命名,说实皆不满于通人。虽然,是固著易用广者类也,是水火也。同州林君洲髓新筑《寄学速成法》,于是书颇有所补正,示恕属序。恕曰:“不亦善乎!是亦著易用广者类也,是亦水火也。洲髓于是功德远矣!”7


图2为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藏本的封面


图3为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藏本的版权页

蔡元培给予该书较高的评价“州髓以《寄学速成法》印本不全者见示,视《和文汉读法》为详。” 张㭎在日记中“左髓赠予所著《寄学速成法》一书,是书原名《广和文汉读法》,分条件系,诚为学东文者之捷径,系平阳宋恕作叙。左髓在武林学东文仅一年,而斐然有志著述,亦吾瑞一好人材也。” ,被冠以“温州日文译学之兴,文潜实为先导人物”之称。

游学南洋公学倡建爱国学社

1901年5月1日起,南洋公学在《中外日报》上连续两月刊出五十多期增设特班招生广告:“本公学现在增设特班,专教成材之彦,各省学识淹通之士,无论有无出身,会习西文与否,均可觅具保人,赴本公学报名,”。林文潜及林大同报名参考,林文潜在杭读书与同乡前辈陈黻宸、宋恕等交往密切而结识蔡元培,蔡元培为他们保荐“所保应南洋公学特科试学生题名:林祖同(正允)瑞安人,林文在(周髓)瑞安人” 。

1901年9月,南洋公学特班开学,蔡元培被聘为特班教习,入学南洋公学特班瑞籍学生有林大同、项骧、郭弼,还有稍后就读南洋公学东文学堂的许璇,林文潜因故没有入学。1902年农历二月,林文潜游学南洋公学。之后,与谢无量、项骧创办译社(支那翻译会社)。1902年11月,南洋公学发生了“墨水瓶退学事件”,“殆二百人,豫约退学”。为此,林文潜特意撰文《筹同学善后策》一文,分析退学的利弊,提出组织继续学习建议。林文潜认为“将星散而不学,是犹之个人自杀,而无裨于社会者也。是亦为社会之罪人。“陈建设之策,拟名之以苦学界”,


图4为新民丛报第二十一号《筹同学善后策》局部图

以“共和”代替“专制”改革学校管理,吸收社会财力、人力“共和营业”学校,推动和建议蔡元培和中国教育会,接收南洋公学退学学生创办爱国学社。

 

热心新学英才早逝

1902年正月,瑞安学计馆与方言馆合并为瑞安普通学堂,为解决普通学堂就学名额有限的问题,林文潜、林亮功、项骧等人在原方言馆校址上集资改办瑞安速成公塾,招收原学计馆与方言馆未转入瑞安普通学堂的学生、和已报考瑞安普通学堂而未录取的学生,无须考试直接入学。公塾班级分特别、寻常二班,特别班课程有:国文、伦理、历史、地理、算术、图画、体操等七门。寻常班不设图画课,其余课程与特别班相同,招生名额,特别班20名、寻常班30名。

1902年十一月,林文潜、孙诒棫、孙公权倡议成立瑞安演说会,推选孙诒让为会长,参与人员有四、五十人,会址设在旧县学明伦堂。每月逢朔、望日开会,召集城区各学堂师生及各界人士听讲,听者达数百人。演说内容分为议论和述告两部,议论之部包括:德义、科学知识、县政兴革、农工商实业;述告之部包括中外史事、中外时事、地方新闻、通俗小说。如遇国家或地方发生重大事故,则临时集会演说。1903年9月林文潜逝世后,瑞安演说会继续举办共,历时3年直至1906年停办。瑞安演说会“中外时事,尽输各界头脑,收效极大”。

1903年正月,孙诒让针对当时的学校教员多为科举出身、对教育学、心理学一无所知的情况,林文潜协助孙诒让成立“师范教育研究会”来提高各校的教师水平。同时,林文潜还发起成立了词曲改良研究会,研究弹词、盲词及本地流行歌唱小曲等,会址设在飞云阁,两会各有会员十余人。林文潜逝世时年仅26岁,英才早逝,孙诒让甚是惋惜,专撰《祭林左髓文》,称林文潜逝世“伤我国士,竟厄盛年”,孙诒让回顾了林文潜一生,在学计馆时“担簦从师,殚研天算,方幂圆弧,四元八钱。覃思绝学,昕夕忘倦。”熟精数学;学习东文编书立著、游学日本“海帆东指,扶桑轮囷,载缉奇觚,导彻寄学”;创办演说会“登坛演说,民愚是牖,热血满怀,澜翻在口,”。

林文潜逝世后“崇谕在耳,遗书在室”,使孙诒让感到“同志寂寥,茹酸永诀”凄凉、伤心。一位50多岁前辈又是地方著名乡绅的孙诒让,对一位年仅26岁后生专撰祭文,正是难得,同时也说明林文潜的才华非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