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鉛丨如何塑造扁平物體的體積感

練習目標:通過對物體結構拆解,分析物體的組成及受光,塑造出有體積感的物體。

預期結果:掌握物體的體積感表達,使物體的亮、灰、暗面的形狀表達準確,過渡自然。
練習結果:通過厚塗方式能把薄體積物體的體積塑造較爲完整,但在過渡中出現噪點,還需要反覆練習排線。

畫前思考:
1. 起形
考慮到物體比較多,所以從大到小把物體框在三個固定區域裏,在此範圍起形,確保形的準確性。


2. 層次疊加觀察
因爲物體較多,刻畫時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按照物體上下疊加關係,把它們分爲五組,進行表達。

  • 紅色組:疊加最靠上,離我們最近,主觀意識中最突出的物體。需要深入刻畫。
  • 綠色組:次一級疊加比較靠上,離視線較近的物體。稍加刻畫。
  • 藍色與紫色組:作爲修飾陪襯的物件,略微模糊淡化處理。
  • 黃色區域:背景,虛化處理。

3. 塊面拆分。

4. 光源與色彩分析。
光源方向:左上方光源。物體凸起的左上方受光感比較強烈,顏色偏亮白。背光面顏色偏深和濁。被疊在底部的物體顏色偏濁,而且會受上一層物體環境光的影響。

在處理色彩的過程中,我會把兩朵花作爲刻畫重點,用5-7個色階來豐富花的顏色層次;其他配飾居於次要地位,用3-4個色階來區分其亮、灰、暗面;處於背景中的油燈,我會將其色彩表現得更加含糊,以示與物體及背景的區分。


上張畫中遇到的問題:

物體的亮面顏色與暗面顏色區分不夠明顯,導致物體體積感不強。
解決方案:用模型拆解物體,分析其受光面和背光面。大膽拉開兩者間的差距。

繪畫步驟:

對畫面進行檢查:

色塊與色塊之間是否有結合光照進行明暗區分,顏色的飽和度及色相表達是否合理。

a. 比較色相接近的兩塊顏色。
b. 對明暗接近的色塊進行比較。
c. 對純度接近或者差別最大的色塊,進行色相,明暗及冷暖傾向的判斷。
d. 對冷暖接近的色塊進行比較。

發現問題:

  1. 對小物體的體積質感處理表達含糊。
    一開始用層層疊色的厚塗法,因爲顏色過於接近,所以亮色很難被凸顯。之後顏色與顏色之間胡成一坨。只能用勾線的方式強行區分形狀邊緣。

  2. 沒有把物體的細節深入刻畫。
    色塊與色塊之間沒有做出更多的色階區分。

  3. 色塊的邊緣線出現毛邊,物體的邊緣質感比較朦朧,不肯定。

解決方案:

  1. 發現問題後,改用漸變疊色的方法,用壓重顏色的方式,反襯出亮色。色塊與色塊之間的顏色及形狀表達要更確定。

  2. 把單個物體拿出來放大2倍進行刻畫,在刻畫前先做出它的色階區分,進行分析和試畫。比如花朵的刻痕是有一個厚度的,這個厚度是由一條重色+兩邊稍微亮一點的兩條亮色所組成。

  3. 把筆削尖後,用大力度肯定的線條勾出邊緣輪廓,使物體輪廓與質感更爲肯定。

第二次繪畫步驟:

發現問題:

  1. 對幾顆珠子間的微色彩表達過於類似,讓畫面顯得有些寡淡。

  2. 有些應該光滑的表面,出現斑斑點點的膩子或是色粉粉末。

  3. 裸眼直接觀察顏色時,對整體色彩的明度和純度觀察不夠準確。

  4. 不敢用重色,灰面和暗面的表達比較含糊,不敢加重。

  5. 一開始疊色下筆較重,顏色鋪得過於厚,導致後來顏色疊加很容易起膩子。

  6. 對一些細小的,不太能看清的事物,表達含糊。

解決方案:

  1. 拉開幾顆珠子的色彩差距,讓其各有比較明顯的色彩傾向。

  2. 用近色系但稍微弱一層的顏色作爲混色筆,拋光平滑顏色;色粉儘量在最後使用,使用時要留意不要讓黑色粉末沾到淺色調區域。如果沾到了,用筆刷輕輕擦拭掉。

  3. 製作色卡,嘗試更多種的顏色調配,先在色卡上做模擬色彩搭配練習。確定後,再在畫紙上鋪色。

  4. 把原圖和自己的畫面調成黑白色做對比,觀察灰色調和暗色調色彩是否足夠重。

  5. 前期鋪色可以先用重色打底,打底時鋪得薄一些,之後一層層慢慢加大力度,讓顏色層層疊厚。

  6. 先對物體做主觀色塊形狀歸納,可以參考老師和其他同學的方式,再做細化。

前後對比:

總結:
通過兩次繪畫對比,我發現自己逐漸找到了塑造物體體積的方法。第一次的作業,我明顯又在抄顏色,所以物體尤其是珠子的體積是比較奇怪的。後來參考了麥子同學的作業,找到了用球體去自主概括物體體積的方法,把一些原圖上表達比較模糊的物件用自己的繪畫語言去表達。所以,第二張相較於第一張顏色過渡更加自然,體積感的塑造也更爲真實合理。

下一幅畫,我的繪畫重點是:1. 自主歸納和概括物體體積,強化黑,白,灰在畫面上的體現。2. 提高對物體顏色的純度,明暗觀察的準確性。 3. 排線練習,減少背景顏色噪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