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 反對帝國主義

1935年6月,中央紅軍突破大渡河後,即翻越夾金山、夢筆山等雪山,它們都屬於岷山山脈。毛澤東自注:夏日等岷山遠望,羣山飛舞,一片皆白。遠望者誰?崑崙山也!崑崙山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東部進入青海境內。崑崙山東段又分三支伸展,其中南支向東延伸後與岷山相接。所以從岷山向西遠望,即是傳說中的崑崙山。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翻過岷山,即將到達陝北,毛澤東創作了七律《長征》,歌頌了紅軍不怕困難、英勇頑強,一往無前的精神。隨後又創作了《念奴嬌 崑崙》。那麼這首詞的主題又是什麼?毛澤東1958年12月21日批註: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

反對帝國主義,毛澤東是一貫的。翻開毛澤東年譜,我們可以看到,1932年4月15日,發表《對日戰爭宣言》;5月19日發表《反對國民黨出賣淞滬協定通電》;1934年6月19日,同項英等發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爲國民黨出賣華北宣言》;7月15日,同項英等發表《爲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1935年6月15日,同項英等發表《爲反對日本併吞華北和蔣介石賣國宣言》;年底寫出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所有這些都是反對帝國主義的政治表達!

這次《念奴嬌 崑崙》是詩意的表達:“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爲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爲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上片寫景,直接點題,描繪崑崙的形象。第一句話,大氣磅礴,與崑崙山一樣橫空出世!橫空出世,言其高大;莽,言其寬廣;閱盡人間春色,言其久遠。接下來從冬夏兩個層面描寫:冬寫飛雪,飛起玉龍即是飛雪,進一步聯想到天下爲之寒徹;夏寫雪水,冰雪融化,江河氾濫,更進一步聯想,人或爲魚鱉,意思是許多人被淹沒,葬身魚腹。這兩方面接續上來,呈現給我們的意象是,崑崙高達寬闊,歷史悠久,是大塊頭,卻爲害社會。這是典型的移情於景。按理說,遙望崑崙,體會的是壯美,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和自豪。毛澤東當然也有生髮這種感情的理由。若干年後他重登井岡山就是這種情緒的反映。但此時的毛澤東無法產生這種感情,帝國主義壓迫在即。日本正虎視眈眈,由東北而華北,而全中國。在這樣民族危亡的關頭,毛澤東沒有心思流連崑崙的壯美景色。他聯想到的是,崑崙對同胞的危害,是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蹂躪!進而引發對中華民族未來前途的深沉思考,發出了“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的感嘆!這是反問句,千秋而下,沒有人評說過!

下篇開始,即喊出而今我謂崑崙,這是超越古今的蓋世氣魄!且看,如何說的?一口氣說了九句,首先是否定,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用語精煉,語氣急促,顯得激情四射!然後是舉措,抽寶劍,把汝裁爲三截,一抽一裁,從容不迫,胸有成竹。裁爲三截咋辦?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這是抽象說法,代指帝國主義國家。作者自注:原來是一截留中國,改爲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別的解釋不符合實際。目標是什麼?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字面意思,全球共享一個冷暖適宜的溫度,從此天下太平。潛在之意,作者不但立志要使中國太平,更放眼全球,要世界太平。而要中國太平、世界太平,一個必要條件是打倒帝國主義!從而使主題得到強化,得到昇華!

這首詞緊扣崑崙而來,沒有抒發對大好河山壯美的感嘆和自豪,而是結合當時歷史背景,表達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主題,本身就立意高遠!千秋而下無人評說 “崑崙”,而今我要評說一下,何等氣魄!從評論看,也是語出驚人,裁“崑崙”而贈歐美日,造就太平世界,不但立足中國,更放眼世界,從而成就了一篇氣魄蓋世,超越古今的偉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