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覆盘日记# 9.8

在写课程方法论的时候,发现最有意思也是最难的,就是怎么带着学员爬「抽象之梯」。

如果把课程内容的抽象程度分成一节节台阶,根据我的习惯,会把它分成3层。

最高的一层就是最抽象的,一般都是一句结论,一个观点,或者是解释这个观点的描述性语言,比如现在的这一句。

第二层,就是稍微具象一点的,比如说一个类比(就像前面把内容比成台阶),一个被概括过的问题。像是: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要停下来但是一旦停下来就会很焦虑……

最底一层,是最具体的,一般是有带有大量细节的故事、场景。这一层的内容,会在学员脑海里放电影。

在写课的时候,如果全是最高层,就会让人觉得很累,好像每一步都要一口气跨上三个台阶一样。

大脑空间感觉全部都要用来放各种抽象的信息。

如果希望学习效果好,就要带着学员上上下下爬这个抽象之梯。

给一句抽象的结论,搭配一个具体一些的案例;再给一段抽象的解释,接着来一个非常具体的案例……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节奏感”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