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谷九月徵文] 模糊的鄉村記憶

   


鄉村物質文化記憶與非物質文化記憶常常相互融合滲透,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這些鄉村記憶是我們認知家園空間、鄉土歷史與傳統禮儀的主要載體。

(一)鄉村美景憶童年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這首李叔同 (近代) 寫的送別歌曲,每每讓人眼前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家鄉畫面。

不是家鄉到底有多美,而是通過熟悉的歌聲而想象家鄉的美。我自幼很小便離開了我出身的地方,由於很小,便對老家的印象便漸漸地越發模糊了。

唯一在我腦海深處殘存的便是坐在父親用那倆當時時鬢的永久自行車​,在鄉村的土路上穿梭的情景。鄉村的土路上,一羣羣雞啊鴨啊,還有每隔不遠,會看到老牛拉下的牛糞。對於鄉村人來說,已是司空見慣。可對於幼時的我,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新鮮與好奇。

父親對我們兄妹從小也是管教甚嚴,幾乎從來也不讓我們下水玩耍。但也扼制不了我愛玩的天性,給我有點印象的是姥爺過世的時候,也不知當時有多大,已經可以同大人們一起舉着花藍,同大人們一起在鄉間的泥濘路上行走。

記得村裏的漁池幹坑,我和大人們歡天喜地的撿拾泥水中的魚兒。


(二)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後來,生活的選擇,爲了嚮往城市的生活,我們便隨父親進入縣城。現在,鄉村在我生命的另外一端慢慢地遠去。我們越來越習慣於城市的生活節奏,一切與商業接軌,一切與利益相連。靈魂似乎也已告別,內心的那種對鄉村純淨的依戀。他只是存在於內心的最深處,最淺淺的那點獨白。緊張而忙碌的生活,村莊慢慢成爲我們的陌路。

多麼希望鄉村的記憶能夠更濃烈些,多想聞一聞鄉村散發出的濃厚的鄉土氣息。


(三)“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告別了鄉村,難道就好起來了嗎?無論在哪裏,一切都還在創造之中。縣城的一切都處在百廢待興之中,簡單的學校、工廠、影院、購物商場,都只是編織着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框架。

到了八十年代縣改市,城市開始向商業化經濟過渡。以前的老供銷商城漸漸呈現落漠之勢,新型的商業一條街已經建起。更多的國有商業並逐漸被私營企業吞併。

鄭州的亞細亞模式迅速地在全國推廣開來。改革的春風得到不斷地創新,進入九十年代中旬,鐵飯碗的格局被徹底打破。事業單位也變得名存實亡,大量的就業崗位,給了更多的人自主就業與創業的機會。如果,你不適應城市的創新與改變。你也會被社會的洪流所淹沒,或許你蹶躕不前,那說明你已經落伍了。

當初的鄉村土路,已經被修成了柏油路面。城鄉公路呈現筆直的路面,高速網絡更是打通了全國城鄉孕省會的筋脈。城市中舊的村落與田園,也被一棟棟高樓所掩蓋,商業呈現出一派蓬勃向上的繁榮景象。

故鄉的原貌似乎也已不復存在,失去了故鄉的根,母親的懷抱,生命似乎總是受了一絲的蹴畔,尤如風中的落葉四處飄零。記得曾經有一部新加坡電影叫《葉落歸根》,因爲戰爭的原因迫於生計,流落於香港。後來,經過自力耕生,回到家園。無論在何時何地,故鄉是奮鬥者最艱強的精神支柱。

城市的生活總是處在一種​顛沛流離的飄泊之中。一個真正有鄉土底蘊、感情深厚的人、在哪裏、他的生命都會大放異彩。

​上一輩的人逐漸離我們而去,小孩子們也在慢慢地長大,究竟還有多少讓我們留戀的記憶伴隨着我們慢慢老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