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八佰!

因爲許久沒公開日更,再加上昨晚看了《八佰》,便感覺有寫點東西的必要了……

說實話,看完電影,除了甚感悲痛而無法言語外,還有一絲愧疚,對於這段歷史,我怎能不知道、不記得?於是我去搜集了相關的資料,才知道《八佰》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令我驚訝的是,這場搏鬥無論是在電影中還是現實中,真的都只是一場“秀”!

於是就有一些批評者,說這部電影許多地方違背真實歷史,甚至爲了煽情而刻意篡改歷史,可我想說的是,既然在現實中,它就是一場“表演”,那爲何現在不能再“表演”給更多的人看?難道真的爲了不看真實中略帶虛僞的影視劇,而選擇不瞭解和記憶?那又怎能讓廣大普通民衆在爲生計而奔走、娛樂之時去回顧歷史,銘記過往?孰大孰小,自可定奪!

既然知道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那又何必對《八佰》這個電影的“真實性”抓住不放呢? 爲何就不能看到它的另一面呢?

令我記憶深刻的,有以下幾個片段,一是爲了更好的摧毀日方的坦克,21歲的“陳樹生”率先抱着炸彈義務反顧的跳下樓,而後,又有幾位戰士也綁着炸彈以“報到”的氣勢,喊着自己的名字,一躍而下,一聲一聲,聲嘶力竭,一人一人,炸出一片紅……

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在樓頂上升國旗的那個場景,號角吹響,戰士們氣勢高昂,整齊一致的仰起頭,堅定的盯着國旗緩緩升起,這一刻,如此的美好與安詳;可下一秒,被激怒的日軍駕駛着飛機企圖粉碎這一切,於是他們狂轟濫炸,但是最後,我們的國旗依舊沒倒!因爲它的杆子是一羣又一羣戰士用身體撐起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

如果你說,在那個危機的時刻,升國旗會賠了夫人又折兵,可你怎麼看不見河南岸那一羣倍受鼓舞的“觀衆”,怎麼看不見我們這類普通人的震撼與驚醒!

當然還有一些場景也令我記憶猶新,在撤退第四軍庫之前,每人都進行了一場“沐浴更衣”,雖然他們都明白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什麼,但是他們依舊很盡情的享受這場“洗禮”,因爲,乾乾淨淨的來就得乾乾淨淨的走!說實話,我很難想象,對一個清晰活着的人來說,是抱着什麼樣的情緒去準備自己的身後事,是逼不得已,是坦然,是……?

馮友蘭曾說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這個境界的人不計得失,不懼生死,是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境界。
芸芸衆生,誰不愛生,可是每個時代都有一些普通人,他們不一定飽讀詩書,學富五車;他們不一定知道這個宇宙有多大,他們的價值該怎麼體現,他們也許很平凡,可他們會爲了某個信念,爲了某些人而獻出自己,所以這些士兵很偉大,是人上人,他們在我這一輩子無法到達的“天地境界”!

除了以上幾個片段或場景,令我深有感觸,整個電影的色彩運用及鮮明的對比實在令人感嘆!一河分兩岸,生之岸,死之岸;光鮮之岸,黑暗之岸,除了令人感嘆到“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憤怒以外,還能激發我們對生與死的思考,將“死”之人渴望生之快樂,而“活”之人害怕死之痛苦,而孰生孰死卻都掌控於“別人”之手,實屬可悲又可嘆啊!

當然不可忽視的是,《八佰》裏一些戲曲運用的恰到好處,爲戰士們的英勇赴死增添了豪邁與悲壯。影片最後,電影以皮影戲引入了常山趙子龍在長坂坡,單槍匹馬地衝向曹操軍隊的畫面,一下就把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氣勢與悲壯的氣氛烘托了出來;還有老鐵在頂樓唱着京劇《定軍山》 ,揮舞着大砍刀,而樓下的戰士橫衝直撞,真刀真槍的拼命過橋,更加渲染了此刻激烈又緊張的氛圍……

頭通鼓,戰飯造,二通鼓,緊戰袍
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
上前個個俱有賞,退後難免喫一刀
………


所以,《八佰》不只是去還原一段“歷史”,它不是單純以記實爲主的紀錄片,而是想借助這段歷史來觀照更大的歷史和更深刻的民族性,就像我們一看到青藏鐵路就能想到青藏精神,我們只要想到革命先烈與過往史事,應該也必須要想到的是中國風骨,中國精神

歷史長河,滾滾向前,電影所呈現的這些在文獻記載中“有名”或者“無名”的官兵,早已消失在時間煙塵之中。今天的我們都不過是“八佰”那段歷史的“看客”,也是電影《八佰》的看客。雖每個人看了這部電影會有不同的讀解,但要知道,我們看什麼、看見什麼,其實往往取決於我們想什麼,更取決於我們是什麼。

總之,我被驚醒了!希望我們都不要做“慫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