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孩子的負擔減了,家長的焦慮也能減嗎

文/千瑾er

記得以前,人們總說,小時候多好啊,無憂無慮的。

而如今,聽到更多的反而是,現在的孩子太辛苦了,壓力太大了。

話語上的轉變,折射着現實的問題。

當下,“一個學期做半尺多厚的卷子”,“一個假期上七八個補習班”,是不少孩子的常態。

升學的壓力,同學之間的競爭,父母的教育焦慮,通通施加到孩子身上,讓他們難言輕鬆。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孩子們房間裏的燈總是亮到深夜,孩子們的世界,也少了點雲彩、花朵、鳥叫和蟲鳴。

01.教育不僅要“文明其精神”,也要“強健其體魄”

如果孩子們睡眠得不到滿足,體質在下降,近視在增加,那我們的教育就難言成功。

“幾乎每科的學習任務都很重,孩子每天晚上都睡得挺晚”,“晚上11點沒睡的大有人在,即使你晚上12點在羣裏問點事,也不怕沒有人回覆你”……

來自學生家長的訴苦,使得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重,睡眠不足的問題再次引發關注。

早在2008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就已明確要求,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10個小時,初中生9個小時,高中生8個小時。

但,真正能達到標準睡眠時間的學生,又有多少呢?

《2018年中小學生減負調查報告》顯示,僅有23.99%的學生,可以睡到自然醒,高達76.07%的學生要由鬧鐘或他人叫醒。

睡眠不足,身體素質下降,“小眼鏡”、“小胖墩”、“大書包”越來越多。

體質健康無法保證,又何談知識之精進、文明之培養、思維之修煉?

近年來,從不斷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到改變“一考定終生”的選材模式,再到出臺各種細緻的“減負令”,教育部在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上下了不少功夫。

但,我們清醒的知道,讓學生從熬夜、刷題、補課中走出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點亮一盞燈,也需要我們爲他們關掉熬夜的燈,讓他們早點休息。

孩子的前行,需要樹立一個目標,但,也要允許他們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去抵達。

教育不僅要“文明其精神”,也要“強健其體魄”。


02.孩子的負擔減了,家長的焦慮也能減嗎

教育減負,不只是孩子的減負,家長的素養提升同樣重要

2019年10月,一篇名爲《南京家長已瘋》的網文,刷爆網絡。

文章稱,南京中小學生正遭遇如下情形:“不許補課、不許考試、不許公佈分數,不許按成績分班,”……

對此,南京教育部門迴應,確實開展了義務教育學校違規辦學行爲問題的專項督查行動,但存在對督查工作理解不準確,執行規定簡單化現象,教育部門將及時糾正偏差。

此事,也折射出的教育減負過程中,家長的焦慮。

有些家長,嘴上喊着支持減負,但真正的想法卻是,最好別人都去減負,這樣,自己的孩子就能脫穎而出了。

前幾天看到一篇名爲《教育部,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的奇文。

雖說是奇文,可是有不少人把這種思想奉爲圭臬,捧在手心,印在腦海,以至於無數人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篇奇文。

家長的焦慮,彷彿已經成爲家長圈裏的一種風氣了。

家長讓孩子“上好學”的強烈願望與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使受教育的美好願望,異化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

殊不知,家長的焦慮,正在成爲孩子減負路上的最大阻力。

“填鴨式”的題海戰術,並不是中國教育的答案,也不是孩子成長的“良方”。

家長在追求孩子學業成績的同時,要結合成長規律,多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和天性,理性設置對孩子的期望值。

不管你怎樣焦慮,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那麼,爲什麼不擁抱這個不確定性呢?

所以,請放下你的焦慮,讓他去體驗探索未知世界的驚奇,讓他去感受在不斷地試錯與校正中完善自我。

你的“不焦慮”,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營養。


03.“減負”要以不“減質”爲前提

如何減負,才能減出實效

減負最怕的就是被喊成了口號,被誤解搞偏了方向,有的學校天天喊減負減負,其實也只是喊喊口號而已。

有的學校搞偏了方向,以爲減負就是少佈置作業少考試,結果學生成績沒提高甚至下降了,老師急得不得了,最後還是迴歸原來,甚至佈置更多的作業,學生被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

教育減負確實要落到實處來,這不僅是爲了相應教育部的號召,還是爲了孩子快樂的童年着想。

但,教育減負是一項長久的工程,需要多方的努力。

要通過提高教學質量來減負,讓學生在學校裏,在課堂裏就能夠學懂,能夠學好。

要通過優化課程來減負,從中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優化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

要通過規範校外培訓減負,杜絕超前、超標的培訓行爲,防止層層加碼。

要通過科學評價來減負,糾正唯考試成績唯升學率的片面做法。

要通過社會協同來減負,轉變社會教育價值觀念,提高教育科學精神,使學校和家庭同向同行,行成合力。

成長不止是埋頭趕路,而是一段精彩的旅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