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孩子的负担减了,家长的焦虑也能减吗

文/千瑾er

记得以前,人们总说,小时候多好啊,无忧无虑的。

而如今,听到更多的反而是,现在的孩子太辛苦了,压力太大了。

话语上的转变,折射着现实的问题。

当下,“一个学期做半尺多厚的卷子”,“一个假期上七八个补习班”,是不少孩子的常态。

升学的压力,同学之间的竞争,父母的教育焦虑,通通施加到孩子身上,让他们难言轻松。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孩子们房间里的灯总是亮到深夜,孩子们的世界,也少了点云彩、花朵、鸟叫和虫鸣。

01.教育不仅要“文明其精神”,也要“强健其体魄”

如果孩子们睡眠得不到满足,体质在下降,近视在增加,那我们的教育就难言成功。

“几乎每科的学习任务都很重,孩子每天晚上都睡得挺晚”,“晚上11点没睡的大有人在,即使你晚上12点在群里问点事,也不怕没有人回复你”……

来自学生家长的诉苦,使得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睡眠不足的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早在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已明确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

但,真正能达到标准睡眠时间的学生,又有多少呢?

《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显示,仅有23.99%的学生,可以睡到自然醒,高达76.07%的学生要由闹钟或他人叫醒。

睡眠不足,身体素质下降,“小眼镜”、“小胖墩”、“大书包”越来越多。

体质健康无法保证,又何谈知识之精进、文明之培养、思维之修炼?

近年来,从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到改变“一考定终生”的选材模式,再到出台各种细致的“减负令”,教育部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上下了不少功夫。

但,我们清醒的知道,让学生从熬夜、刷题、补课中走出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点亮一盏灯,也需要我们为他们关掉熬夜的灯,让他们早点休息。

孩子的前行,需要树立一个目标,但,也要允许他们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抵达。

教育不仅要“文明其精神”,也要“强健其体魄”。


02.孩子的负担减了,家长的焦虑也能减吗

教育减负,不只是孩子的减负,家长的素养提升同样重要

2019年10月,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刷爆网络。

文章称,南京中小学生正遭遇如下情形:“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

对此,南京教育部门回应,确实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问题的专项督查行动,但存在对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现象,教育部门将及时纠正偏差。

此事,也折射出的教育减负过程中,家长的焦虑。

有些家长,嘴上喊着支持减负,但真正的想法却是,最好别人都去减负,这样,自己的孩子就能脱颖而出了。

前几天看到一篇名为《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奇文。

虽说是奇文,可是有不少人把这种思想奉为圭臬,捧在手心,印在脑海,以至于无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篇奇文。

家长的焦虑,仿佛已经成为家长圈里的一种风气了。

家长让孩子“上好学”的强烈愿望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使受教育的美好愿望,异化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

殊不知,家长的焦虑,正在成为孩子减负路上的最大阻力。

“填鸭式”的题海战术,并不是中国教育的答案,也不是孩子成长的“良方”。

家长在追求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要结合成长规律,多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天性,理性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

不管你怎样焦虑,你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那么,为什么不拥抱这个不确定性呢?

所以,请放下你的焦虑,让他去体验探索未知世界的惊奇,让他去感受在不断地试错与校正中完善自我。

你的“不焦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营养。


03.“减负”要以不“减质”为前提

如何减负,才能减出实效

减负最怕的就是被喊成了口号,被误解搞偏了方向,有的学校天天喊减负减负,其实也只是喊喊口号而已。

有的学校搞偏了方向,以为减负就是少布置作业少考试,结果学生成绩没提高甚至下降了,老师急得不得了,最后还是回归原来,甚至布置更多的作业,学生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教育减负确实要落到实处来,这不仅是为了相应教育部的号召,还是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着想。

但,教育减负是一项长久的工程,需要多方的努力。

要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来减负,让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里就能够学懂,能够学好。

要通过优化课程来减负,从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要通过规范校外培训减负,杜绝超前、超标的培训行为,防止层层加码。

要通过科学评价来减负,纠正唯考试成绩唯升学率的片面做法。

要通过社会协同来减负,转变社会教育价值观念,提高教育科学精神,使学校和家庭同向同行,行成合力。

成长不止是埋头赶路,而是一段精彩的旅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