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教給孩子的,孩子會首先在我們身上試用


今天看了一則新聞,讓人啼笑皆非。

一位父親在批評孩子的時候,12歲的孩子用金箍棒把父親打傷了,傷心的父親上了醫院並報了警,希望警察能幫他管教好這個讓人頭疼的“熊孩子”。

無獨有偶,幾年前我還看過一則新聞。

一位父親狠狠地批評了他那尚未成年的兒子後,就自顧自的去洗手間洗澡去了,他那寶貝兒子拍下了他那洗澡的全過程,發到網上去了。

更有甚者。

幾年前某小學生因爲被媽媽罵了,一怒之下用刀把他的媽媽殺了,第二天,他竟然還可以泰然自若地去上學。

看到這些新聞,好多父母都會仰天長嘆:現在的孩子怎麼就這麼不好管呢?

試想一下,如果那個孩子是和一個不相關的人發生了口角,然後用金箍棒把那個不相關的人打傷了,是否會有人說:這孩子很勇敢,不喫虧,不怕人。

再試想一下,如果那個小男孩是和一個室友之類的不相關的人發生了不愉快,並且輸了,然後他把別人的醜事宣揚出去,是否也會有人說:這孩子懂得用計謀,長大了不簡單。

如果那個小學生動手的對象是一個和他沒有血緣的人,人們又會怎樣去想?

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所有事情都發生在被父母“欺負”之後。在父母看來,父母的行爲是“教育”,但是,在孩子看來,那是“欺負”,所以他們奮起反抗,不顧後果。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看過一個電視,劇名和具體情節都已經忘記了,只記得其中的一個情節。

一羣人爲了把一個年輕人培養成一個擁有絕世武功且天下無敵的人,巫師說代價是六親不認。最後,那個年輕人真的練成了絕世武功,在功夫練成後,他第一個殺死的就是培育他的幾位恩師。

一直都記得一個鏡頭,那就是他的幾位恩師流着淚受死的情景,死在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愛徒”的刀下,那是一種怎樣的諷刺?縱然是天下第一,又有什麼意義?

今天聽三國,說到呂布一身好功夫,又有心歸順曹操,曹操卻不留他一條性命。張遼功夫不及呂布,還對着曹操出言不遜,曹操卻留下了他的性命。

然後說書人說:有才有德那是極品,無纔有德那是合格品,無才無德那是廢品,有才無德那是危險品。

在現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們都在忙碌着送孩子上特長班、補習班,至於孩子“德”的培養,大多數家長都忽略了。

關於生活方面的培養,教最多的的就是怎樣保護好自己,怎樣還擊別人,教育孩子“不要怕”,有事父母擔着。

當孩子的心中真的沒有一絲警畏之心的時候,真的什麼都不怕的時候,作爲父母,看得是不是有些心寒呢?

當我們抱怨孩子不好管的時候,是否想過孩子爲什麼不好管?真正令我們難過的是孩子的行爲本身?還是孩子在實施這個行爲時的六親不認?

其實仔細看看,他們身上就是缺少“德”這個東西,因爲沒有一絲一毫的敬畏之心,所以他們六親不認、無法無天。

還是教孩子寬容、教孩子溫和吧!不管教孩子什麼,享用最多的都是我們自己,因爲只有我們父母,纔有和他們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