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線思維上的生活哲學——讀《人間生死書》

在讀《人間生死書》的第二天,手機彈出消息——《黑豹》男主去世,瓦坎達又失去一位國王。

挺喜歡的一位演員溘然長逝,小小的一本聊生死感悟的書變得異常沉重起來。

《流浪地球》小說裏有一個謎語: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牆,這牆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牆是什麼?

大劉給的答案是:死亡。對目前尚未掌握長生密碼的人類來講,這真是一個終極命題。

區別於東方文化的諱莫如深,也許西方文化對這一話題的態度更爲從容:當一個人被推到生命的盡頭,死亡會像鏡子一般映照出這一世的得與失、幸福與遺憾。而當我們面對生活的虛妄與茫然時,如果以死亡爲底線去審視生命與生活,會不會獲得別樣的啓發?

西方甚至由此而產生了一門學問:生死學。《人間生死書》便是由世界級生死學大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論述生命與活着的第一本書,與大衛·凱思樂一道,爲我們解析多數人一生中都必須面對的15個人生課題:真實、愛、關係、失去、力量、愧疚、時間、恐懼、憤怒、娛樂、耐心、屈服、寬恕、幸福。

建立起一套搭建在死亡這一底線思維上的生活哲學。

01 這真是我想要的人生嗎?

現代人活得可真累,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幹着幹不完的活左支右絀疲於奔命,面對惹不起的人戰戰兢兢草木皆兵,最大的本事就是忍,最硬的絕招就是慫。時間被996+24小時開機待命所綁架,空間被朋友、同事、親人所裹挾,於是我們逐漸自閉、開始社恐。

越來越覺得馬克思說的對:“人就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熱熱鬧鬧花團錦簇,推杯換盞載歌載舞,我們看似什麼都有,卻唯獨沒有自我。

莫言在《蛙》裏有一段話:“文明社會的人,個個都是話劇演員、電影演員、電視劇演員、戲曲演員、相聲演員、小品演員,人人都在演戲,社會不就是一個大舞臺嗎?

我們一路走,一路演。從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到孩子眼中的好父母,同事信任的好夥伴,伴侶喜愛的好愛人,一生都在逐夢演藝圈。

很多人只是知道在別人心目中自己是怎樣的形象,但對自己心目中的自我卻一無所知。所以面對誇讚,我們欣喜若狂;面對詆譭,我們義憤填膺。因爲不知自,我們很難區理性地評價這種反饋的真僞,時常掉進情緒的黑洞。

設想如果有一天,我們終於垂垂老去,穿上病號服在醫院裏臥牀不起,銀行家、旅行者、醫生或教師的身份通通不在,那我們又是誰呢?

一位彌留之際的女士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不管是過去還是將來,都從來沒有人以我曾經歷的方式觀察或者體驗過這個世界,從時間開始,到時間結束,我都是獨一無二的。

生命的悲劇從來不在於人生苦短,而在於沒有活成真正的自己。

期望我們距離這樣的“彌留”還有很久很久,但我們可以時常以假設的方式去思考,如果生命還有三天,我最在意的是什麼?這是我想要的人生嗎?

屬於每個人自己的生命真相,也許就此會一躍而出。

02 關係的完整和圓滿,都來自人的內心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都逃不出“關係”的樊籬。

可是也許不到“那一天”的到來,無人會反思關係裏的一些荒謬所在。比如我們最擅長的:有條件的愛。

即便是對愛人、家人、朋友的愛,大多是基於某些期望值和一定條件的,所以當這些期望值和條件沒有被滿足時,現實生活的細節就變成了一根扎人的刺。

一位家境頗爲殷實的媽媽,某天回家看到自己十八歲的兒子穿着從女朋友那裏拿來的,“讓人憎惡”的破舊T恤,和朋友們混在一起。她便當即暴走,與兒子惡語相向。後來她在模擬臨終實驗中構想了兒子的死亡,突然意識到,她是“不會讓他穿着西裝下葬的”,肯定會讓他喜歡的破T恤隨他入土。

“爲什麼當死亡來臨時,我纔會愛上他真是的自我和他所喜歡的一切。而在生前卻做不到呢?”

我們總想改變最愛的人,試圖將他們塑造成爲我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可是這樣一來,我們往往也是將最苛刻的條件施加於我們最愛的人身上。

釋迦牟尼說:降伏百萬大軍並不偉大,降伏自己,纔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與其要痛苦地改變伴侶,倒不如我們思考自己如何才能變得更值得他們來愛。正如這位放下偏見的母親,最終與兒子和解,獲得了親子關係的別樣圓滿。

只有將我們置於愛之上的條件移除,我們才能在愛中尋得平靜和幸福。

03 我們的任務是感受生命

餘秀華在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裏說:“一個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只要按照自己的心願活着,努力地活着,本來就是一種勝利。活着就是勝利。

聽到這句話時,我是不信的。

縱使腦癱已經嚴重影響了她的生活,生活在偏僻的鄉下,得不到想要的愛人,有一段磨人的婚姻。但她絕不只是活着這麼簡單,而是在用文字切切實實地感受着大地、生命和存在。

一個經歷過摯愛離去的人,都會突然間長大。

這也是《人間生死書》給我們揭示的本質——瀕死教會我們認識生命本身的珍貴。然後,我們不只是活着,而是深切地感受着生命。

我們不再害怕失去,因爲失去會讓我們成長,變得堅強而完整。如果你能與人共同經歷失去,那麼恭喜你們,將會以更爲深刻的方式去彼此關愛,彼此鼓勵。

我們不再迷失於時間,只有當下纔是我們所能掌控的。相同的時間跨度,對於每個人而言卻是不同的。人生最大的挑戰和樂趣,都在於完整地經歷當下,擁抱可能。

我們不再陷於恐懼,可以用愛和同情,消弭自己甚至是別人的恐懼。因爲恐懼的根源都來自於死亡,瞭解了這一點,就具備了穿過恐懼謎叢的本領,獲得平靜。

由於無法提前感受死亡,於是作者便讓那些經歷過生死考驗的人成爲我們的老師。

這是一種向死而生的寶貴哲學思考。

讀完這本書的那一天,恰巧是中元節。在南方的不少地方,有路邊祭祖的習俗。青煙嫋嫋,偶然入鼻,嗆得淚溼雙目,感受活着真好。

寫在最後:

還記得上次看海是什麼時候呢?上一次在清晨做深呼吸呢?上一次輕觸小寶貝的頭髮?全身心地享受一頓美食?赤腳走在草地上?擡頭看夜空裏的繁星?

也許這些纔是關於生命,關於當下,最神聖的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