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在今天” 作品展 “致敬”環節的來由

2020年9月16日,“傳統在今天——曾力曾鵬作品展” 在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隆重開幕。

石灣陶瓷博物館有文如是說:曾氏兄弟自幼成長於石灣,對陶都石灣有着深厚的感情。去年歐洲三國(芬蘭,西班牙,瑞士)巡展期間,每到一個地方,兄弟倆就把石灣陶塑帶到那裏,石灣就是他們的根,就是他們創作的靈魂。國際巡展歸來,曾力、曾鵬把新近創作的作品帶回石灣——這片孕育和滋養他們藝術生命成長的土壤,舉辦彙報展“傳統在今天——曾力、曾鵬作品展”,這是他們第一次迴歸石灣舉辦作品展。也是繼1985年在北京、香港、廣州等地舉辦了“石灣現代陶藝展”之後,再次舉辦的一次大型作品展。

石灣陶瓷博物館在介紹中還寫道:爲了體現曾氏兄弟出於對父輩的尊重和濃烈的鄉土情結,在展廳的入門處,設置了“致敬”環節,向那些曾經爲石灣陶藝事業的恢復和建設做出重要貢獻的前輩們致敬,這也是源於他們對這片陶塑文化沃土的熱愛,和對無數先輩們的思念和敬意。事實上,這是他們對石灣陶塑文化的一次深沉致敬。

曾鵬是我的妹夫,我家老妹(人稱朱老師)在微信朋友圈將“致敬”環節的來由寫了詳細的說明,我在此轉發她的全文。

“傳統在今天”展覽中設置了“致敬”環節,向那些曾經爲石灣陶藝事業的恢復和建設做出重要貢獻的前輩們致敬。許多朋友不太明瞭這個環節,也不認識這些前輩,在此我嘗試解釋一下。

建國之初,因久經戰亂、百廢待興,民間工藝一片凋零,因此,新生的政權展開了搶救民間傳統文化的工作,一批在廣州 “人民美術社” 工作的藝術家被派到石灣,他們是尹積昌(雕塑家,越秀山五羊雕塑的作者,第一任石灣美陶廠廠長)、譚暢(陶藝家,後爲廣州美院教授)、高永堅(陶藝家,後爲廣州美院教授、院長)、莊稼(陶藝家、後爲美陶廠副廠長)、曾良(曾力曾鵬的父親、陶藝家、曾任美陶廠副廠長和陶瓷研究所所長)。他們走訪老藝人,收集散落民間的陶藝名家作品建立資料庫,集中原“古玩行”的從業人員,成立石灣美術陶瓷廠,使石灣公仔得以傳承併發揚光大。

一般來講,父輩的工作和經歷,孩子只是偶爾聽聞,知之甚少,但對於曾力曾鵬來講,父母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溶入了他們童年的生活中,是成長的一部分。

美陶廠剛成立時,條件很艱苦,只有幾片磚瓦房,作爲外地人,在石灣沒有房子,家就安在廠裏創作室旁邊的一個小房間裏。每天從幼兒園放出來,兄弟倆就跑到創作室看手藝人做陶,泥巴是他們最經常玩的玩具。曾鵬說他最喜歡去譚暢老師的工作位,譚老師特別和藹可親,作品靈活多變,他一邊看着譚老師做泥塑一邊自己也做一些小玩意。曾鵬的爸爸看見他做的東西頗有趣,有時也挑出一些放入窯裏燒製成陶。

工作之餘,這一撥外地單身漢經常聚首曾良家高談闊論,既談工作又討論藝術,有時還喝上兩口小酒。小孩雖擠身其中,當時是聽不懂大人們的談話的,這種閒扯聊天和在創作室的玩耍,看似漫無目的,卻在曾家兄弟幼小的心田埋下了種子,奠定了基礎。

曾鵬說:“那時每天一早起來,我們兄弟倆最喜歡偷偷走進創作室,掀開那些泥塑的蓋布,看看每個公仔有什麼進展和改變,昨天看到的只有腦袋沒有臉,今天變成瞪着大眼還留了長鬍須。有時候,大人討論分析作品,爸爸也讓我們站在旁邊聽,那時只覺得很有趣,但糊糊塗塗的不知所以然,不明白大人說什麼,但後來,那些記憶慢慢跳出來,也就很自然地都明白了,現在自己做陶,還不時閃出那些情景,其實,小時的感知一直滋養着自己。”

隨着國家的發展,這批藝術家陸陸續續調離石灣,只留下拜區乾(動物雕塑老藝人)爲師的曾良和拜劉傳爲師的莊稼長作石灣人。

▲上圖   1954年廣州人民美術社陶瓷雕刻工廠全體人員合影。歐乾(一排左二)、莊稼(二排右三)、尹積昌(二排左五)、譚暢(後起二排左三)、劉傳(後起二排左五)、高永堅(後排左一)、曾良(後排右一)

▲  上圖   1958年  曾良(左一)與石灣美陶廠全體職工合照

1985年曾鵬他們在北京中國美術館搞展覽,鄭可老師請曾氏兄弟去家裏相聚,期間,老師拿出三個大紙盒的“藏品”,打開一看,竟然是曾鵬小時候的“塗鴉”,都是手指般大小的小陶器,豬、馬、牛、羊、杯子、小板凳、小船……,體積最大的是一個臥倒射擊的解放軍叔叔,叔叔的一條小腿還向上勾着。

鄭可老師和梅鍵鷹老師當時是中央工藝美院的教授(都是解放初期從海外請回來建設新中國的專家),他們雖然沒有直接駐地石灣參與美陶廠的建設,但也爲石灣做了很重要的貢獻。在當時條件非常艱難的情況下,幫助安排石灣的年輕手藝人去中央工藝美院進修,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以及藝術能力,如今的劉澤棉大師、廖洪彪大師,都是當年的幸運兒。

兩位北京老師不但自己經常來石灣做陶,還帶來學生甚至是國外的留學生,他們以自己的影響力逐步讓更多人認識石灣,之後很多外地的藝術家專程來石灣考察交流,能夠讓石灣公仔走出石灣,鄭、梅兩位老師功不可沒。

人生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一路走來都會受到許多良師益友的指引與扶持,然而童年的知遇是影響一生的。感念於這批前輩對石灣陶塑的現代發展作出的貢獻,感念於前輩們一直的關愛,借這次在石灣本土的展覽向他們獻上後輩的思念與敬意,也送給石灣的昨天和今天。

當年他們播下了熱愛、有趣的種子,如今已繁花盛開。

▲上圖    前排左1是展覽策展人阿魚老師,其父親就是上二排身穿黑色衣服的譚暢老師;左2是尹積昌先生的女兒小艾,她的手正好按在父親的胸前,她與曾鵬是景德鎮陶瓷學院的同學;右邊,曾鵬與弟弟曾止君,父親是這張照片的攝影師,按好自拍後,跑到最上一排的最邊的位置。

廣州美術學院劉老師講過:佛山石灣做爲中國傳統的陶瓷產區,對“師傅”的稱謂包含極高的評價和尊崇;會心一笑,信手拈來,翻山越嶺,就是師傅本色。

看了朱老師這篇小文,才知道父輩與晚輩的傳承關係。鵬師傅創業學習、藝術創造、家庭生活等往事一一浮現,感觸良多。他和她一路走來,箇中的艱辛與幸福旁人難以體會。

在朋友圈中沒法找到老妹和鵬師傅的合影,有點遺憾。下圖是晚輩與前輩的合影照,中間兩位就是鵬師傅和朱老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