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大,我的青春不留白

    在河大,我的青春不留白 

      在風華正茂的年齡,我走進了河大雄偉嚴正古色古香的大門,37年過去了,由青澀到成熟,由膚淺到豐富,如今的我即將退出工作崗位,回首往事,我越來越深地感覺到大學對我的影響。讀書在河大,是我最美好的四年,也是我一生的寶貴財富。

      一、在河大,我走進了文化的殿堂

      從偏遠閉塞的黃泛區,進入嚮往已久的著名學府,我感受到最強烈的是河大的文化氛圍。走進河大,就走進了歷史和文化,千年貢院遺址,那是封建科舉考試的終結地,而莊重雄偉的大門,中西合璧六號樓、七號樓、大禮堂、東十二齋則是中原現代教育的發展標誌,加之巍然屹立的千年鐵塔,雜樹掩映的古城牆,彷彿一條從古到今的走廊,見證着歷史的昨天,也見證着河大發展的今天,見證着河大學子的成長。

      大禮堂如宮殿一般,青磚灰瓦,飛檐鬥閣,氣勢恢宏。 那裏是開學典禮的場所,科普的講堂,重要演出的舞臺。

      禮堂是學校各種重要講座的場所。在那裏,我領聽過多場大師們的精彩講座。交響樂之父李德倫的講座,對我無疑是一次高水平的音樂欣賞課。當時他已經六七十歲了,但他對交響樂的熱愛和激情感染着我,他重點講述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創作,樂曲所表現的衝突與鬥爭,勝利與喜悅,貝多芬不向命運低頭的頑強精神。李大師模擬命運敲門的悲愴音調至今仍在耳邊。在那裏,我還有幸聆聽了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演講。那天,禮堂的走道都站滿了人,水泄不通。雖然我對陳大師的方言不能完全聽懂,但仍覺如仰高山,此生幸事。還有徐悲鴻遺孀廖靜文的講座,通過廖女士的娓娓述說,我知道了比教科書上更有血有肉的美術大師。

    大禮堂還是電影放映場。之前在家鄉我看的都是露天電影,第一次在那麼漂亮的禮堂看電影,我特別興奮。觀看《青春萬歲》我也曾和劇中主人公一樣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青春的熱情洋溢全身。觀看《女大學生宿舍》,覺得電影裏的人物既陌生又熟悉,與我們的生活如此接近。觀《人生》,來自偏遠地區的我們更能理解高加林的生活,更能懂得他奮鬥的沉重和代價。

      飛檐翹角中西完美結合的的7號樓,與高樹綠植相映成趣。雕花垂柱,小巧精緻的東十二齋,爬牆虎直到女牆,那些都是有故事的建築。

      與校園有一牆相隔的鐵塔,渾然鐵色,挺拔高聳,經歷了千年的風雨,沉澱着厚重的文化,俯瞰着芸芸衆生,見證着時代的變遷。它和我們河大相依相伴,相得益彰,河大“鐵塔牌”恰如其分,名副其實。鐵塔儼然成了校園的一部分,也成了我們河大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我曾多少次和同學漫步鐵塔公園,遙想歷史的瞬間,感嘆古代工匠的超人技藝。也曾走上盤旋的臺階登臨塔頂,觀看我們美麗的校園,觀望樓房鱗次櫛比的開封城。也曾登高懷遠,思接千載。鐵塔湖清澈見底,雜樹環繞,多少次我和同學臨湖而坐,靜心讀書,又多少次沿湖散步,悠閒自在。

      綠樹掩映的古城牆,陰涼清幽,適合夏季乘涼也適合讀書休閒。登上城牆,可看見一條鐵路南北伸展,大片農田,莊稼長勢喜人,一如我的家鄉的景象。

    品讀着掩映於翠綠中的建築,品味着歷史的厚重和文學的絢美,河南大學註定成爲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在河大,大師引領,止於至善,我承繼着勤奮踏實嚴謹的優良學風

      河大四年,是我一生中讀書的黃金時期。河大(當時校名爲“河南師範大學”)的文史專業在全國都享有盛名,得知我被錄取到中文系心情非常激動,頗覺幸運,決心努力學習,學有所成。在中文系學習,我感受最深的有兩點:(一)有學術水平高、愛教敬業的老師(二)有勤學踏實嚴謹的學風。

      當時,我們中文系堪稱大師級的人物有任訪秋 高文 華仲彥等,雖然我無緣親耳聆聽他們的講課,但我有幸在五位教授從教50年座談會上見過他們一面,仰慕之情無以言表。他們一生傾心教育,培育人才,致力於國家教育強盛,令人感佩。

      很多老師給我留下很深印象。宋景昌老師的宋詞鑑賞底蘊深厚又幽默風趣。六七十的老人講起課來表情豐富,他常常配合肢體語言,令人忍俊不禁,聽他的課就是一種享受。有一次,他講到一首詞中“倚欄杆”一句,隨即快步走下講臺到窗口,一肘抵窗臺,手托腮,眼神若有所思。那形象那神態,我至今回憶起來如在眼前。

      劉思謙老師對當代文學有獨到的研究,很受同學們歡迎,需要搶位置纔能有幸聽到。爲了聽她的講座,我們往往早早去佔座位,喫飯都可以隨便應付。

    王利羣老師教我們時正值年富力強,他不苟言笑,但講課特別認真,他對古代文學有自己的觀點,深受同學們歡迎。

      教我們現代文學的是一位年輕的副教授,一口上海普通話,他思維敏捷活躍,不照搬教科書,他敢說敢評,對現代文學史上的論戰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聽他的課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河大一向有優良的學風,學習的氛圍很濃。大學學習雖不像高中那樣要求嚴格,沒有早晚自習,但是同學們還是比較自覺地讀書做作業。那時,教室裏沒有空調,但無論暑熱難耐,無論寒雪紛飛,十號樓晚上總是燈火通明,我和同學一起按時到教室學習。困了累了就出來隨意走走,吹吹涼風,看看星空。回到宿舍,餓了,喫點剩饃鹹菜當夜宵,有時泡一碗方便麪,偶爾也喫碗餛飩“犒勞”自己一回。那年菏澤地震波及開封,晚上不敢回寢室,我和室友在十號樓看書到熄燈,現在回想,往事如昨。

      那時,大多數同學晨起讀書,校園裏的小樹林兒、十號樓附近的草坪、古城牆旁槐蔭小道、鐵塔湖畔都留下了許多勤學人的足跡,當然也包括我。我背誦唐詩宋詞,背誦古今美文,能背誦《離騷》全詩。四年裏,我讀誦了許多古今中外的經典詩文,感受文學的魅力,不斷地豐富着自己。

      圖書館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新圖書大樓竣工投入使用,高大宏偉的建築,幾百萬的藏書,我和同學們還着實有些興奮呢。我和同學經常在下午到圖書館,教科書中提到的以及當代熱點作品多有借閱。幾年下來,我讀了不少書。畢業前,我和室友特地在圖書館前留照紀念。

      市裏的書店街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週末休息,我和室友結伴逛逛馬道街,喫碗炒涼粉,來二兩小籠包子,最後一定會到書店街。那時的書店街名副其實,大小書店一家挨一家,古書新書比比皆是。逛書店是我們這些學子的樂趣,可瀏覽可閱讀,特別喜歡的就買下來。書店街可算作我們的校外圖書館。


      三、河大,開啓我新生活的大門

    進入河大,新的生活一下子拉開了大幕,新事物新體驗不斷衝擊着我年輕的心,讓我既新奇又興奮。

      參加軍訓,和我們年齡差不多的教官嚴肅親切,既嚴格又關懷。第一次手握真正的半自動步槍,新奇興奮之餘又有小小的不安。訓練間隙,各連隊相互拉歌,羣情激昂,一掃訓練的勞乏。實彈射擊有點緊張,但刺激的心跳,

        第一次和同學一起過冬至,熱鬧而溫馨。學校發了面和肉餡兒,交給我們自己動手做。我們女同學是主力,擦乾淨桌子做案板,找來酒瓶做擀杖,有人搓面,有人擀皮兒,有人包餡兒。大家邊說笑邊包餃子,面和餡兒很快變成了白白胖胖的大餡兒餃子。煮餃子的活有男同學負責,熱騰騰的餃子,一盆盆端回來,騰着熱氣,散着香味。雖然有的餃子破了皮兒,有些漏掉了餡兒,但自己動手包的餃子喫起來別有一番香味。一個細節讓我記憶一生,班裏的男同學讓我們女生先盛形狀完整的餃子,那種同學間的關心和友愛至今溫暖我心。

      第一次登山一一遊嵩山少林寺,來自平原的我第一次親眼看到過去電影裏的大山。登臨少室山頂,放眼遠望,羣山起伏,峯巒疊嶂,忽然就有了“一覽衆山小”豪情。俯瞰山下農田狀如棋盤,色如彩畫,登山的疲勞一掃而光,只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第一次看燈展,人如流水燈如晝,火樹銀花不夜天……

      第一次賞菊花展,觀者如雲花如海,滿城盡飄菊花香……

      我曾多次走近母親河一一黃河,每次體驗都有不同。之前,黃河只停留在課本中,是一個抽象的符號,黃河在我讀過的詩詞中,它是一個遙遠的意象。入校的第一個學期,我們全班去了黃河遊覽區,當時正值枯水期,寬闊的河道時有沙底呈現,捧起渾黃的河水,我親眼見識了黃河水一碗水半碗沙的特點。放眼上游,想起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的詩句,心中不免有幾分疑惑。後來我又和朋友騎車去黃河,看到了黃河的真面目:道寬水大,一望無際,浩浩湯湯,滔滔東流。詢問當地艄公,得知黃河汛期波濤洶湧,浪高過丈,聲如響雷。遙想當年劉鄧大軍乘木船強渡黃河的場面,是何等的驚心動魄,又是何等的雄偉壯觀哪!

      參加校合唱團活動的那些日子,是我一段快樂的時光。在舍友的鼓勵下,我克服了自卑心理,報名參加校合唱團,清唱一段《我的祖國》即被錄取。課餘時間,和許多陌生的同學一起學樂理,識樂譜,練發聲,排練《黃河大合唱》。合唱團的學習和訓練,對我來說,就是音樂啓蒙。讓我窺探到了音樂的美妙與魅力。那是一段快樂的時光

      參加勤工儉學活動也是我十分難得的體驗。崗位由學生會牽頭聯繫,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我選擇做家教,給一個上初中的姑娘輔導語文。一月上四個半天,15元,僱主還提供一輛粉色斜梁女式自行車供我使用。我和小姑娘相處融洽,每次去輔導,家長都熱情挽留我喫午飯,我有種爲師者的滿足和愉快。做家教是我從教前一次難得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算作我畢業前的演練。

      ……

      河大,我的母校,你是知識的沃土,我的智慧之樹在這裏恣意生長;你是文化的殿堂,我的思想大廈在這裏築實建造;在你的培養下,我不斷充實豐富,強健而有力量。無論我走到哪裏,“鐵塔牌”是我永久的印記,美麗的校園,是我終生想念的地方。

      此生有幸讀河大,我的青春不留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