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美4:《羅丹藝術論》讀後

羅丹說,藝術所認爲美的,只是有特性的事物。他說的特性指強烈的真實性——兩重真:外表的真和內在的真。而藝術所認爲醜的,只是絕無品格的事物,既無外表真,更無內心真的東西。自然中公認爲醜的事物在藝術中可以成爲至美,因爲醜的事物呈露着更多的特性,更容易顯露它內在的真。他的雕塑《醜之美\美麗的老宮女》,是將現實醜轉化爲藝術美的典範之作。

他認爲真正藝者具有洞燭自然奧祕的慧眼,強調“藝術之源在於內在的真”。他說,在一個名副其實的藝人面前,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因爲他的眼睛能接受所有的外表的真,並能如在一本開展的畫卷中,讀到它所有的內在的真。他只要一望人的臉孔,便可看到一個靈魂。他在獸類的矚視與動作中,體驗到它們微賤的生命。

他說要表達真實的感覺,真實的感情,哪怕你的感覺與固有思想是衝突的。真正的藝者不憚於犯一切既成偏見,誠實的表現他的感覺。他指斥以悅目爲務無內在真的作品絕非藝術,而“視”而不“見”的抄錄自然也不能產生藝術品,他警告不要裝腔作勢勾引羣衆。

我從中看到,羅丹對藝術的的定義似乎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發現真和表達真。“真”是什麼?自然的奧祕、柏拉圖的“理式”、亞里斯多德的摹仿中揭示的事物發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羅丹本人說的是:事物的特性。那應該就是不同事物的不同特性,一物之所以成爲一物的本質屬性,一狀態之所以成爲一狀態的本質屬性。去掉附屬性,只留下能說明、能表現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本質的東西,這就是羅丹說的真。去掉附屬性,發現本質的東西,這需要一雙慧眼。真的是“事物如果要顯得美,一方面要靠它本身的特質,一方面也要靠觀衆的認識能力”。

狄德羅也很好的表述真與美的同一性,他說:“藝術中的美和哲學中的真都根據同一個基礎。真是什麼?真就是我們的判斷與事物的一致。摹仿性藝術的美是什麼?這種美就是所描繪的形象與事物的一致。”


發現真的確是一個難題,而表達真更是一個難題。

如何通過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發現的真?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感覺、感受、思想?

這種表達首先是凸顯、聚焦、放大事物本質屬性,以至通過想象對其加以理想化。當然,這種理想化要符合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可然律和必然律。正如亞里斯多德提出的“按照事物應有的樣子去描寫”,也如朱光潛總結培根的觀點:藝術要對自然加以理想化,借提高自然來提高人的心靈,具有娛樂和教育的雙重作用。

其次是表達技巧。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的方式不同,文學靠語言,書法靠線條,繪畫靠造形敷色等等,隨之而來的表達技巧也不同。對任何藝術表達方式的運用,首先是一種技術,有其技術規範,這是一種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掌握的東西。羅丹說:“真的藝術痛惡技巧”,只是爲了強調,藝人眼中所看到、手中所表出的,是從心底流出。絕不是說不要技巧,相反,他說:“誰說輕視技巧?無疑的,技巧只是方法。但藝人如忽略了它,將永遠達不到他的目的,永遠傳達不出情操和思想。”“要對於形式與比例有深切的認識,要把各種情緒都能得心應手地加以具體表現,這是任何靈感不能替代的苦功。我說應該使人不覺察他的技巧,絕非謂藝術家可以不用技巧。正是相反,必具有純熟的手腕,才能表白其所知。”

 美學家米蓋爾·杜夫海納說藝術家是用手思維,他說“那些用手去思維的真幸福。”


羅丹闡述了藝術中的神祕美,他認爲,這種神祕是基於圍着“渺小的已知世界”的無窮的不可知。我們的知覺和靈魂所能感受的細微的一部分,其餘的都沉浸入無垠的黑暗之中。迷惘的情緒、悲愁的醉意、無垠的天際、何來何去生存之謎,羅丹說:“心魂的追念想望那夢幻的王國,與無邊的自由的境界,這確是感念我最深的神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