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谈文学: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男,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古代文学史的研究,不光是鉴赏其文采意境,还用史学研究方法分析该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所含信息。曾著《论韩愈》一文,就是为了让世人更好地了解韩愈与古文运动的关系,直至​北宋,古文逐渐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文化。

陈寅恪在晚年最重要作品为《柳如是别传​》、通过这部传记,明末清初的沧桑巨变可见一斑,这也反映出陈寅恪先生"了解之同情"的文学研究思想。

考证文学作品事实原委,是陈寅恪先生研究古典文学的重点,曾对《琵琶行》的故事背景作细致地考订。

对《旧唐书》记载白居易被贬江洲司马原委提出大胆质疑。

在研究《长恨歌》时,将其与陈鸿的《长恨歌传》作对比研究,并指出唐传奇兴起与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改革有很大关系。

陈寅恪先生开创古代文学史研究的许多先河,对后世学者有着深远的影响。​

来源:陈寅恪讲国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