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的空間與水墨精神 張爽畫展《跡》在北京舉辦

2020年9月26至27日,“跡——張爽畫展”在北京通州鄉村小院點點齋成功舉辦。

“跡——張爽畫展”由策展人、建築設計師李野夫策展,崑曲作家、詩人、策展人一可擔綱學術主持,詩人、策展人老賀主持了27日的沙龍活動。

畫家、詩人張爽本次個展共展出畫作一百餘幅,除了她在北京和東京的水墨寫生作品外,還有三幅2018-2019年左右完成的作品:《道德經圖》、《臨書譜》、《圓明園詩社》。其中,《道德經圖》一共81張,裝裱成9本冊頁;《臨書譜》約12米的長卷;《圓明園詩社》是兩米多高的水墨,它是張爽繼《食指肖像》之後又一幅向詩人致敬的作品。以上三種作品與張爽的水墨寫生互爲表裏。

諸多年來在喧囂悸動的世態之中,張爽有着一種非常個人化的生活本態,寫詩、著文、編劇、油畫、版畫、水墨,幾乎都是獨善其行,默默而爲。

走進點點齋小院,秋陽正西落,藉着夕陽的暖光,小院東側,十幾米的長桌上鋪着灰色亞麻布,上面放着張爽臨的一幅十幾米長卷——孫過庭的《書譜》,前題與後跋都是朋友所題。院子東牆展架上,幾本打開的《道德經圖》冊頁依次兩排打開,貼牆的桌子上,擺放着沒有打開的幾本冊頁和裝冊頁的木盒子,張爽詩集《綠蘋果》也置於案頭。

未進展室,僅從院中的作品,便可以體悟到一個當代文人並不多見的雅量。

進入北房,觀者可看到張爽2019年的寫生作品整齊地懸垂於灰色亞麻布帷幔之前。在灰色空間中,畫面中的雅豔之色像一條清流緩緩流入觀者視線。北京、東京、小院的風景在她筆下呈現着各自真實的美。房間正中的版畫印刷機卻也毫無違和感,這個空間平時就是張爽的畫室。

西屋是張爽平時與朋友聚會喝茶之所,故名點點齋茶室,她平時也在這裏寫作。在靠北的一面牆前,立放着國畫《圓明園詩社》,它是一幅水墨皴點的山水畫,中間的7個小人完全融入在圓明園的土坡質山水中,他們就是當年圓明園詩社的詩人。

中國文化融匯儒釋道,千年延綿,無可逃離自然之性情。其中中國畫不僅是詩性美學和自然美學的對話,更是東方特有宇宙觀、生命觀的一種呈現,一種精神的修行。“心遊物外,心境澄明”,這是東方文明所表述的一種境界,一種修行的崇高感。

張爽作品中一貫沒有絲毫戲謔之筆和褻玩之態,她認爲臨摹古人與臨摹大自然和生活,對於畫家都是重要的事。不論理論怎麼定義寫生與臨摹,畫者本該怎麼畫就怎麼畫,想怎麼畫就怎麼畫。創作者不但思想是自由的,想象力是自由的,手也是自由的。創作者也是詩意的,需要用一生的作品和經歷隱喻現實。

在這裏展出的張爽水墨與彩墨,幾乎用單純而微妙的各色皴點與墨點代替了我們習慣看到的傳統皴法,使得畫面安詳、優雅、斑斕。在畫面中,我們幾乎看不到已經習慣的水墨視覺、習慣的解讀方式,但可感到有一種洪荒蒼茫之後的溫暖氣息,也許這正是張爽的水墨精神,也許正是張爽個人化的重返林泉高致的一種儀式。

張爽本次畫展其實是一次獨特的私人空間密閉式展覽,並不對外開放。受邀請的人並不多,都是張爽的朋友。因爲疫情,他們好久不見,互相惦念。

參加張爽“跡”畫展的有張郎郎(畫家、作家)、劉煒(畫家)、劉樹信(策展人、藝術家)、魯燕生(畫家)、魯雙芹(作家)、秦剛(攝影家)、馬志強(藝術家)、田莊(詩人、批評家)、王純溥(詩人)、趙永健(作家)、張玞(作家)、楊俊逸(藝術家)、韋佳(藝術家)、林延(藝術家)、莊虹(畫家、建築設計師)、張明天、張翃(社科院漢字研究專家)、楊忠、李雅、叮噹、馬可魯(畫家)、艾安(畫家)、金濤(記者)、子君(媒體人)、房小潔(畫家)、狗子(作家)、高星(詩人)、阿曲強巴(律師)、樊傑(詩歌博物館館長)、趙爽(畫家)、王洪波、孫理波(律師)、國越(評論家)、寧肯(作家)、旺忘望(藝術家)、索傑、肖暉(企業家)、陳牧(畫家)、陳湧海(科學家、藝術家)、金慧(策展人)、李式衡(設計師)、楊典(詩人、畫家)、庫雪明(畫家)、陳勇(詩人)、魏海波(斫琴師、詩人、畫家)、王馨(崑曲藝術家)、吳非、孫維知、齊進、傑熙、呂昂、黃建華、黃雯、華陸平、杜培培、尚甘雨(畫家)、艾若(詩人、傳媒人)等近百人(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